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张斌璐:网红是一种“起哄”式文化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红的文化特性和当下网络经济的虚拟形态相吻合,人们更愿意为想象和欲望来买单。

    网红是一种“起哄”式文化现象

            文/张斌璐

在互联网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网红”,但现在所说的“网红”似乎又和过去不太一样。前阵子,有一名“网红”在商业运作之下,据说获得了上千万元投资。

要成名不是什么难事。安迪·沃霍尔早就预言过,这是个人人都能成为15分钟明星的年代。但正因为人人都可能成为明星,明星这一称谓反而越来越不值钱。问题是,长期以来,再不值钱的明星都必须在实体经济中来呈现其价值,而传统明星的价值恰恰来自于具体的实体劳动。举例来说,假定六小龄童或者唐国强这样的明星为某商品代言,他们付出的是基于本人作为著名演员的声誉价值。因而,传统意义上的明星,除特例,都尤其重视自己的声誉价值。

明星的形象是需要努力维护的,一旦被负面消息所困扰,其价值会迅速贬值。当初陈冠希闹出艳照门事件,使得其演艺身价一落千丈,彻底淡出人们的视野,还有多少商家愿意请一个负面新闻缠身的人物来做代言呢?传统明星的形象,在于其符号背后拥有一个实体,无论是演艺界,还是其他领域,人们总无法将一个叫做“六小龄童”或者叫“陈冠希”这样的名称符号,和其代表的真实人物相剥离。这是传统文化经济的特征,卖的是具体商品。

但现在的“网红”不一样。一名网红,模特也好,网络主播也好,他具体是个什么人、在现实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恰恰并不重要。 “网络红人”这个称谓本身就强调了其符号的虚幻性。艳照门让现实中的陈冠希遭遇到了沉重的职业生涯打击的话,但诸如这样的事件,恰恰是网红们取得“价值”的基础。

这是网红经济学最大的特征:它依托于某个虚幻的符号,所销售的也是虚幻的价值,赢得的是虚幻的狂欢。网红文化,更加类似于一种“起哄”式的文化。它很像这样一幅常见的图景,一大群人拥挤在一起,围在某事物之外,人越挤越多,一有叫好声,便一起喝彩,一有嘘声,便一起哄笑。人越挤越多,哪怕你完全不知道其核心究竟是什么,但同样混在里面喝彩或者哄笑。

拿当今的诸多网红来说,若论相貌,大多中人之姿,若论才艺,也未必超绝众人,但依托着各种放大效应,博得了与其个人“质量”并不相称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网红和现实无关,人们并不关注她们的现实存在,所关注的仅仅在于大众的视线聚焦本身。就拿日本的“网红”初音未来为例,这样一个纯粹的虚拟人物形象,完全没有现实的指向,却同样赢得了大量拥趸。这一点,在传统文化经济学里不可能做到。

究其原因,一方面,网红由于其虚幻的特征,给众多追捧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她像一个脚手架,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搭建自己心中的网红。另一方面,网红的文化特性和当下网络经济的虚拟形态相吻合,人们更愿意为虚拟经济来买单,为想象和欲望买单。

虚拟世界往往比现实世界来得华丽,也正是这些原因,一个成功的“网红”足以支撑起非常高额的经济价值,因为真正承载着这些价值的,是无数网民心中的空虚和欲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6 14:46 , Processed in 0.8075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