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读《中国思想史讲义》有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打印本页]

作者: cooldaddy    时间: 2017-4-24 18:18
标题: 读《中国思想史讲义》有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中国思想史讲义》是依著名学者钱新祖生前在芝加哥、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的知名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首次在内地出版。

最早的《中国思想史讲义》成稿于1973至1976年钱新祖在纽约州宾汉姆顿生活期间。当时,钱新祖的妻子在当地的纽约州立大学任教,讲授中国思想史,钱一边写博士论文,一边为妻子的上课讲义捉刀。随后,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他不断因时、因地、因材、因课而翻译、润饰、剪裁、修正这份《中国思想史讲义》。几乎每次备课,他都会在笔记上增添新内容。上课时,他基本是一字一句照着讲稿念,这是国外大学有些名教授的作风。这样的讲课方式虽然有些学究式的呆板,但不会像即兴发挥式的讲课那样水分太多。钱新祖著述不多,许是一心扑在教学上,或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所致,正如沈刚伯所言:“学无止境,思想见解有不断演进,对事物评价并非一成不变。但有些人少壮时以某学说一举成名,经其余生,则全力以辩护(其)旧说;虽或自觉昨非而今是,也缺乏承认之勇气,结果(其)学问恒无进益。所以真正代表一个人思想的,应是他身后遗留的著作。”

正因为钱新祖深入中西两种文化当中,所以才对中西文化的偏见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黑格尔认为中国人是不讲道德的,中国人没有、也不可能有精神文化;韦伯认为中国的历史社会缺乏原动力,是静态的,而西方的历史社会是动态的,是有变迁和发展的;史密斯认为中国人缺乏宗教情操,没有心灵内在的精神生命。而钱新祖则认为,黑格尔、韦伯等人都是从西方文化的符号出发来看待中国历史文化的,他们都是自以为是,以“自我作中心”,以为他们的人文主义就是我们的人文主义。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时空性、有限性和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肯定欧美历史文化上的经验和思想行为是常规的,是普遍性的,是超时空的,是可以用来作分析和描述其他时空里的经验和思想行为的指涉架构。所以就会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要克服这样的偏见,就得跳出自我的中心,并跳入他人的自我。当然,对认识而言,客观是做不到的。钱新祖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以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客观,至少在“人为的世界”里是如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其实不过是一种“相互的主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所以他推崇对话式的探讨:“我认为知识的传播跟说教、传道不同,教学可以、也应该是‘对话式的’。”

钱新祖告诫学生,在看任何人的书时,都要戴上批判的眼镜而不人云亦云。台湾大学教授张亨说:“有了中西学养,学(习)者不在于知道了各家各派多少思想,而在于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进一步地作哲学思考,我相信这才是这本《中国思想史讲义》最大的贡献!”钱新祖在讲义里批评了两种文化观念:一是老喜欢归罪于前人,二是动不动就讲五千年优良文化传统。他说:我们既不必处处归咎于前人,做前人法庭里的检察官,也没有必要夸张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为前人的脸上贴金,做前人殡仪馆里的化妆师。钱新祖在讲义中不作空洞的惊人语,而是有实例有分析有论断,以学贯中西的深厚底蕴,洋洋洒洒,循循善诱。书中对中国文化问题的许多认识,很是中肯深刻。如钱新祖说:五四时代谈文化,不管是持全盘西化论调的,还是持本位文化论调的,抑或是主张混合中西文化的,他们对文化的观念都太笼统,也就是对文化的复杂性、时空性没有深刻的体验和尊重,谈中国文化是如此,谈西方文化亦是如此。





欢迎光临 (https://admin.zazww.com/~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