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古巴开始,这个形如一条鳄鱼的国家就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末的两次独立战争后,美国占领了古巴,随后的半个世纪一直通过傀儡政府控制,那时候的古巴被称为“美国的后花园”,首都哈瓦那也曾是个繁华的大都市,夜夜笙歌。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胜利,一切财富收归国有,有钱人逃离了古巴,只剩下带不走的不动产和今天依然在街头狂奔的一辆辆老爷车。和美国唱对台戏还了得了?美国自然要拔掉这颗眼中钉。1961年美国雇佣军进攻古巴失败后,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封锁,从那时起,古巴一直就处于物资短缺的状态。 提到哈瓦那,你会想到什么?雪茄、Mojito、老爷车,亦或是街头巷尾的Salsa舞和看上去贫穷却脸上写满了自豪的古巴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关于古巴的故事却着实不多,尽管近几年来古巴已经打开了国门让像我一样的游客自由行走,但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人来说,这里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度。 平心而论我并不向往古巴,也对这里说不出有太多好感。因为不够丰富的物资、脏乱差的街道都会让我的旅行心情大打折扣,再加上我极其反感那些像印加人一样拍照就伸手要钱的男男女女,对我来说,哈瓦那两天足够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物资短缺使得城市建设也停滞了。哈瓦那老城区的时光停留在了半个世纪前,虽然街道狭窄,但建筑布局整齐和谐,曾经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得这里拥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绚丽多彩别具一格。早在1982年,哈瓦那老城区就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老城的建筑破落间流露出凄美,它们都见证了古巴的历史。奢华的广场,狭窄的街道两侧遍布欧式骑楼建筑,向游客述说着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却又渗透出沧桑,令人怀旧之余又不禁心怀惋惜。 老城区是大多数游客停留的地方,我住的民宿和老城区主要的商业步行街主教大街(Calle de Obispo)只隔一条街道,换一双舒适的鞋,完全可以步行游览。清晨徜徉于老城中,恍若隔世(因为本来也没有网络,忘掉手机,给自己一个安静的世界,这种感觉已经很久违了)。 所以,游览哈瓦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凭借一张纸质地图行走,领略浓厚的古巴人文气息。 修建于17世纪末的教堂广场(Plaza de la Catedral)算是哈瓦那的中心,也是哈瓦那最重要的广场,我游览老城就将这里作为起点。最初这里是一片沼泽地,18世纪四周铺设了排水系统,富裕的家庭在此修建起豪宅。广场上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北部巴洛克式的哈瓦那圣哥伦布教堂/哈瓦那大教堂 (Catedral de San Cristobal de la Habana)。 它是古巴最大的教堂,也是哈瓦那主教座堂,修建于1748-1777年,据说哥伦布的遗体曾安置于教堂的福音坛中,直到古巴独立战争后才被运往西班牙,安放在塞维利亚大教堂里。 广场东侧是建于1746年的阿尔克斯侯爵府(Palacio del Marques de Arcos)和龙碧勇伯爵府(Casa de Lombillo),后来成了哈瓦那第一所邮局,至今依然可以使用。 侯爵府后墙的壁画,描绘了昔日贵族的聚会 广场南侧是修建于1720年的巴约那伯爵府(Casa del Conde de Casa Bayona),今天是殖民地艺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Colonial),门票3CUC。它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对称布局建筑风格,正面五门五窗,中心合围起一个室内天井,鲜艳的颜色展现出浓郁的殖民风格。 古巴和美国算的上是“相爱相杀”的典范,哦我说的不是国家,而是人。凡是提及哈瓦那,作家海明威永远是她一块响亮的金字招牌。唐代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的海明威也不例外,古巴的美酒让大作家文思泉涌,创作出一部部传世名篇。 1932年,海明威来到古巴海钓,在长岛一住就是22年,1952年凭借古巴渔民为原型创作的《老人与海》一举夺得普利策新闻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古巴就这样成了他的福地。海明威曾这样表达过他对古巴的深厚友谊:我深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的确,相比较起晚年他回到美国后的家庭不幸与疾病缠身,古巴就是海明威生命中最后的精神伊甸园。 年轻时的海明威(本图来自于网络) 靠近武器广场153号附近这栋粉红色的小楼,就是海明威曾于1932-1939年间下榻过的两个世界酒店(Ambos Mundos Hotel),酒店建于1925年,由Luis Hernández Savio设计,有52间客房,2间豪华套房。海明威居住的511套房今天已经改为博物馆,保留了曾经的模样。 酒店大堂内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回荡着优雅的钢琴声。身着黑色西装,手持白毛巾的侍者彬彬有礼,依然在使用的老式电梯将人带回到海明威在此居住时的那段美好岁月。 我的确不是海明威的粉丝,也没读过他的作品,走到佛罗里达酒吧(Floridita)纯属误打误撞。它就位于主教大街尽头朝向中央公园的街口,我走到门口看里面又唱又跳挤满了人便推门而入,才发现它就是大作家生前钟爱的邰吉利的诞生地。 酒吧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17年,刚开业时叫做La Piña de Plata,当时的古巴是美国人度假消遣的后花园,在大批美国游客的劝说下改名为“小佛罗里达”。1910年酒吧扩展成了餐厅,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期,酒保Constantino发明了以白朗姆酒、柠檬汁、糖水、柠檬与冰渣混合调制而成的鸡尾酒,就是邰吉利(Daiquirí),喝下一口细细的冰渣在唇齿间留下清凉和甜蜜,深受游客喜爱。海明威习惯点一杯再带走一杯,酒吧里至今还保留着他的等身铜像,静静地靠在吧台前,看着酒吧里的歌舞升平。只不过慕名前来的游客实在太多了,想拍一张和海大爷的合影都要排上半天队。
小佛罗里达酒吧吸引了各国名流的光顾,包括乔治·阿玛尼、马特·狄龙、简·方达、皮尔斯·布鲁斯南、纳奥米·坎贝尔、格雷厄姆·格林、沃利斯·辛普森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海明威也带火了五分钱小酒馆,成了哈瓦那的游客必到之地。顺着教堂广场西北边Empedrado街走去,不用问,门口人山人海的那家就是。 餐厅和酒吧最好的地理位置是街道拐角,但这家酒馆却在街巷中央。因为它的前身是一家杂货铺,1942年创始人Angel Martinez买下它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Casa Martinez,最受欢迎的就是店家原创的,用朗姆酒、柠檬、白砂糖(传统上使用甘蔗汁)、薄荷和苏打水调制的冰酒,也就是后来的莫吉托(Mojito)。来喝酒的人多了,店铺就索性改为专门的酒馆,吸引了不少古巴文青,一位名为Felito Ayon的杂志编辑就依其位置称它为“街中酒馆(La Bodeguita del Medio)”,就这样传开了,1950年起就成了它正式的名称。 这家小酒馆应该算得上是“蹭热门”营销的鼻祖,海明威在此写下了“My mojito in la Bodeguita, My daiquiri in EI Floridita”,使得它蜚声国际,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为的就是像海明威一样在这里喝上一杯Mojito。只不过,几十年过去了,Mojito已经从5分钱一杯涨到了今天的6CUC一杯(约合40RMB),依然门庭若市,调酒师忙的不可开交。 小小的酒馆里,挤满了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游客,蓝色的墙壁写满了世界各地的签名笔迹。不光海明威,智利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和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等名人也都光顾过这里,写下了“自由的古巴,智利在等待”的留言。 但近些年来,这家酒馆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了。有一些笔迹鉴定专家认为酒馆里的牌子并非海明威的笔迹,在一次对创始人Angel的采访中,也无意中透露出海明威并非这里的常客。但真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它的名气早已超过了海明威的作品。 在哈瓦那的炎炎烈日下,手捧一杯莫吉托,让薄荷的清香和柠檬的酸爽在口腔里碰撞,热辣的朗姆酒化作绯红爬上脸颊,就是海明威钟爱的哈瓦那。 ======================== 【作者:沙漠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