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编辑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全名为《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From Caligari to Hitler. A Psychological History of the German Film),1947年成书于美国,作者为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
内容简介
?编辑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一份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时期电影史研究的成果。克拉考尔在1941年4月25日到达美国后便着手这项准备多年的计划,他当时的身份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电影资料馆馆长艾里斯·巴里(Iris Barry)的“特别助理”,此项研究先后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和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的资助。
本书一经出版,回应者便分为赞同与质疑两方,值得注意的是,两方的态度和评价都围绕克氏的方法明确与展开。赞同者评价本书为世人认识电影与历史及社会的关系提出了独特的新视角,对魏玛时期内涵丰富的电影史的各方面都做出了准确且令人信服的论证,此外,作者运用类比的方法在看似无关的母题之间寻找关联,又在魏玛时期影片的诸多母题与纳粹电影母题之间建立联系(“高山电影”和里芬斯塔尔影片中的“云层”母题;弗里茨·朗作品中群众组成的装饰画面与里芬斯塔尔作品中的群众画面及旗帜飘扬的装饰性场面),这使得书名的副标题名副其实:电影预示现实,电影成为现实,电影映射德国人的心理现实;批评者则认为该书的分析“过于简化”(L. M. Hanks,Jr.),克拉考尔的论据是“对心理分析最简单、机械的运用”(Remszhardt),他将心理分析模式运用于集合性主体的做法也受到质疑和否定,批评者对本书令人着迷的整体论述也提出抗议,认为克拉考尔所进行的类比既是论据亦为结论,它们合为一体,每个部分似乎都彼此支撑,这大大增加了其分析的可疑性,更有激烈的看法以为,这部著作的成功恰恰在于它迎合了特定的历史要求,因为“影像、象征、隐喻”可以解释“不可言说”的纳粹主义、战争及大屠杀,又或克拉考尔在德语影片中寻找法西斯美学来源的选择既源自其解剖自体已死的德国生活的冲动,也是对自身遭遇表达反抗的方式。(有关讨论可详见Leonardo Quaresima为该书2004年英文版所写的导读)
不过,尽管对克拉考尔的方法各有歧见,对于他在准备和写作本书过程中进行的篇帙繁多的研究和资料整理工作,学者们无不表达感佩之意。克拉考尔在书中不但详细分析了《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最卑贱的人》(The Last Laugh)、《大都会》(Metropolis)和《蓝天使》(The Blue Angel)等公认的经典影片,也对相关时期多路径的影片创作潮流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德国默片黄金时期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德国:《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书以英文写就(这也是克拉考尔在写作中负荷极大的另一原因,他在给黑塞[Hesse]的信中也有提及),1947年问世。它在德国的出版命运却可算多舛。直至1958年,本书才首次在作者的祖国与读者见面,而且是一个遭到大幅删改的版本(Von Caligari bis Hitler.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Films,Rowohlt Verlag)。1979年,Karsten Witte的热情促成完整德文译本的实现(Von Caligari zu Hitler. Eine psychologisch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Films,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 M.),除去正文的翻译,Karsten Witte不仅选编了克氏从1924年至1939年的影评制成附录,还制作了一份详细的影响史目录(即对本书进行回应的作品,见后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