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任用卢象升和孙传庭,主要是用来剿匪!他是想和后金和谈的,但是朝廷上多是主战派(其实只是嘴炮派,毕竟和谈有损国家“威严”),而不管战还是和,农民起义总得先剿了吧?主和派打不了仗,只能任用主战派的人。知道啥是嘴炮吗?就是各种大道理大道德头头是道,但实际能力屁都没有。他们只是负责批判皇帝的行为不对不好,至于怎么解决?不好意思,我不会。不会的也就罢了,怕的是更多人不懂装懂。万历朝打输萨尔浒之战的杨镐。
把熊廷弼苦心经营的沈阳给丢了的袁应泰,天启朝坑死熊廷弼的猪队友王化贞,甚至还有那一大堆上书参熊廷弼“不懂兵,不知兵”的文官,全都是不懂装懂的明末文人典范。这些人在明廷占了极大多数,是数代文人风气留下的弊端,崇祯期才十七年,能怎么改?能怎么办?说到官员保守,道理也很简单,屁股决定脑袋。按老规矩办事,事情办砸了,你可以把责任推给你前任,你前前任,你前前前任,甚至一直可以推到朱元璋身上(网上把明亡的原因归到朱元璋的帖子很多)。
如果你想玩新花样,玩出了事,你指望要推给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当了一个区长,应广大市民的呼声,你想整顿区内的市容,取消小摊贩,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去检查的时候,这些小摊贩全部不见了,表面上问题解决了,实际上呢?这几天他们又回来了,我相信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看过这样的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道理很简单,城管去劝小摊贩这几天不要摆摊,小摊贩很容易接受,双方可以妥协,但是如果城管想让小摊贩永远不要摆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甚至在你这个区长直接下达命令的时候,城管就会自动判断这样的命令到底可行不可行,阻力有多大,风险有多大(小摊贩是会拼命的),从而决定是否要执行这样的命令。所以,人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大官做表面功夫,小官也做表面功夫,甚至老百姓也做表面功夫,至于是不是要达到目标,有谁会在乎呢?问题是古代没有系统的经济学,偶尔出现几个擅长经济的能人,都不是从书上学来的。商贾从秦汉以来就被读书人所唾弃,明末那帮子文官,更多是眼高手低。
连不懂军事而掌军权的都大有人在,更别说学会这种被读书人老祖宗嫌弃的商贾之术了。而且,很多时候,从历史结果来指责一个人的行动是否对错,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有很多事情本来就成功率这回事,但我们看到的只有百分之百的成功和百分之百的失败。历史人物也无法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预测。如孙承宗,他的策略被批判为浪费明廷财税。但要是他修建了关宁防线之后,明朝没有发生那么多天灾,没有屡屡反叛的农民起义,财政足以支撑到明朝耗死后金呢?
那这就是明末最英明的决策。必须能,很多人从客观环境论述必然,这个方法论是对的,但是不适用穿越话题。我们可以认为,崇祯是当时历史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但不能认为所有人都必然成为崇祯,因为人也是客观环境的一种因素,改变了人,自然客观环境也会改变,尤其是穿越话题下,每一个雄主附体都会带着那位雄主的时代特质和个人魅力,这等于改变了当时部分的客观环境。再加上历代雄主大多拥有以下特质,一是目光远大,,二是识人之明,三是杀伐果断,如果是开国之君还会自带战争天赋。明末的底子并不差,只是政府收不上赋税。
所以如果有秦皇汉武明祖这等级的附体,肯定会有一系列举措,比如,革赋税,撤冗员,重军事,镇扶内外乱等,尤其是明祖,左手锦衣卫,右手东西厂,谁敢做妖?明末农民都吃不上饭了,江南还有秦淮八艳,还给送了个陈圆圆过来,什么意思?你猜江南会不会人头滚滚?但是,以张居正和正德天启的结局来看,再好的改革也就只能撑一代,搞不好的就各种溺水身亡了,再者说文官忽悠不了雄主,可以忽悠太子啊,明朝继承人都是这样一代代越忽悠越傻的,这政治制度下出现崇祯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