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观察:粉丝为何如此乐意当韭菜被品牌收割?

[复制链接]

灰铜v1_04紫铜v2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7 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越来越疯魔化的应援文化下,粉丝们为爱发电的动力来源五花八门。

                           

                                    
                                                                
  代言人、大使、挚友、体验官(还有其他各种官)…如果不是经历了2018年,你可能都没办法想象只需在这几个简单的头衔前面稍有“添加”和“变形”,就可以为品牌创造出各种不一样的“精彩”。
  今年,是至少三年内国产流量圈变化最为突出的一年,也毫无疑问是各品牌重新定义流量变现、大刀阔斧拆解粉丝经济、并直白输出“请年轻人买单、请粉丝买单”价值观的一年。
  在刚刚过去的某宝“双11”购物狂欢节期间,流量明星们成为了最醒目的品牌促销主力。他们的“促销任务”很简单——只要按合作要求在微博发布线上促销广告、并携带各种头衔以广告形式出现在线上旗舰店的瞩目位置和粉丝专区、参与相关的线下活动即可。
  为此,今年电商平台和品牌方也针对性地对店铺进行了改版,例如新增粉丝专属的礼盒预售窗口,“双11”促销专区。粉丝在准备好钱参加预购,准点参加抢购的同时,还得完成品牌方提供的新一轮“解锁”任务,以便为自己赢取叠加于商品的明星周边福利。
  这套模式其实早已在各品牌之间推广开来,早在几个月前,“割韭菜”一词就已经频频出现,而围绕着这个古怪词汇的,是品牌方针对流量粉丝毫不遮掩的指向型销售策略,是流量艺人方对商务代言的新一轮地盘争夺战、对粉丝黏度(支持力度)提出的更高要求,是粉丝集体为爱发电、“打榜”应援文化的激进式演变。

  再简单地说,所谓“割韭菜”,最终还是大数据时代的明星商业转化率和生财逻辑。只不过,比起以前的稍有矜持,现在一些品牌为争夺年轻市场、提高销售业绩不仅降低了要求,变现手法也更加简单粗暴。
  至于品牌为何如此热衷“割韭菜”,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这波“韭菜”太!好!割!
①粉丝那么给力,不割白不割

  说起“割韭菜”,就必须提到巴黎欧莱雅。前段时间这家因为邓伦粉丝未能完成其中一项“解锁”任务,即给品牌献上店铺增加人气,便公然用官方账号发微博告知粉丝“解锁”没完成,福利无法顺利拿到。

  虽然微博不久后已经删除,但作为消费者看到这样明示的“警告”也并不会有半点愉悦感,因为即使品牌花钱和艺人方面签订了合作,也并不存在任何一项条款是用以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如若艺人的推广能力未达理想,以后品牌有理由选择不合作,但合作期间有必要如此吃相难看吗?
难道在品牌眼里,流量的粉丝就不是一般消费者?

  当然作为国际一流品牌,巴黎欧莱雅仍然是艺人们选择代言的第一梯队,品牌名气大级别够,还有机会参与不少国际舞台的大活动,如戛纳影展和时装周。

  另外作为“割韭菜”专业户,欧莱雅也相当“用心”地把艺人的头衔拆分得十分清楚。比如他们官宣的代言人里有巩俐、李宇春、吴亦凡、吴彦祖等中国艺人,品牌形象大使是王源,还有男士全球代言人鹿晗……

  除此之外,各种系列的大使、挚友、体验官出街也相当神速,往往新冒出头的流量刚蹿红没多久,就马上被他们编入队伍。
给流量的任务看似繁琐其实简单,就是让粉丝买买买。

  基本套路是:福利——福利任务——买买买——解锁福利。除了欧莱雅,近期绝大部分品牌与流量的合作都选择了这个模式。

  比如欧莱雅为粉丝备好了蔡徐坤的一系列独家视频,还有城市主要地标的广告投放,然后直奔主题,将重点合作的产品以定制礼盒的方式限量发售,被粉丝秒空后,又如法炮制新一轮合作,推广新一款单品。

  还有朱一龙的“品牌体验官”,主要是合作推广一款润肤水,同样是“专为粉丝定制”路线,先拍美美的广告大片,为粉丝准备好礼盒,等着粉丝秒空,然后追加福利和新的购买任务。

  火箭少女的吴宣仪和孟美岐也一起作为“体验官”为他家推广面膜,没想到品牌直接玩起了线上Battle游戏,开了个两人的销量对比链接让粉丝努力买买买,一定不能输给对方!

  不得不给品牌方点赞!这么省时省力、业绩和钱来得又快又爽的促销策略只恨没在上一代流量身上就发挥个淋漓尽致了!尤其对于这类代言费给的少、明星合作十分主动的一线大牌,代言人头衔都没给出去,就稳稳拿到那么丰厚的回报,生意不要太划算。
  既然粉丝群体那么给力,品牌当然会在屡次尝到甜头之后坚持“割韭菜”了。

  再换个角度想,若是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如上几个单品真的能在短时间内拿到这么好的销售额么?同样是化妆水、精华、面膜、底妆,作为消费者的你会毫不犹豫选择以上几种吗?
答案其实很明显。

  但为了爱豆以后能有更好的成绩,为了帮助爱豆得到品牌方更多的喜爱 ,为了不让爱豆成为只因没成功解锁就被品牌“挂”出来示众的那一个,粉丝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集体发力支持,甚至听到质疑后还会这么说,“只要质量还不错,买别家的同类品和买这个都一样,不算浪费”。
  当然了,想要花钱的思路是没有对和错的,而单从消费本身来看,这个思路背后的商业套路其实是更令人担心的。
  因为只要抛开粉丝身份,作为消费者面对的其实是更多的选择,或许也是更适合的选择,品牌如此赤裸直白问粉丝要销量,其实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变相绑架。
②同类产品的崛起,竞争压力大

  不同品牌都拥有同色系口红,不同品牌都研发自己的防脱发洗发水,不同品牌都有标榜拍照功能强劲的手机……

  现如今,从知名大牌到小众系列甚至是开架商品,无论是美妆护肤、生活用品还是食品品类,不同品牌的“主打”与“主打”,“新品”与“新品”之间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相似性和可替代性,消费者的忠诚度也往往随着产品适配度、性价比、流行趋势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加上和以前相比,购物的便捷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因此品牌之间明显感受到了冲击,竞争的加剧,也让他们变得更加急迫,他们需要更多曝光,需要比竞品更快获得关注。

  例如同样功效的卸妆水,可以选择的范围实在太宽,这个时候,如果喜欢的爱豆为某个品牌进行推广,那么就同等于一个加大购买几率的筹码,让对其拥有好感的消费者更愿意优先选择、优先入手。
  而明星和品牌之间如若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合作,倒是一桩美事。
  只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品牌“等不了”更长久,一方面他们希望快速推广新品,争取当季业绩和项目业绩,另一方面也因流量本身与国民度高、受众面广的艺人相比,有其受众局限,同时还暗藏不确定性。
  因此与高奢品牌仍然坚持的“一定时间的考察期”不同,对于面向大众的产品,也就是大多消费者都有购买力承担的产品,很多品牌如今的选择是让合作周期缩短,进行快节奏输出。
  因此,过去你没听说过的季度代言(对外不会宣称是季度),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而单纯的产品推广合作更有月度推广和单次推广的类型。总的来说,现在流量一茬接一茬,品牌可以挑的余地太多,和A流量合作愉快,转眼又能和B流量牵手。


  为流量粉丝设计的解锁任务,其实就等同于直接给粉丝下了销量任务。经过几年“锤炼”,品牌其实已经拿准了流量粉丝的心理,尤其这两年越来越疯魔化的应援文化,让粉丝有了必须以最大努力送爱豆上C位的集体意识,甚至在群体中间广为扩散“品牌是爸爸”的各种论调。

  不怕品牌“割韭菜”,怕的是品牌不找爱豆代言;不怕东西贵,怕的是卖不动被别人家嘲“糊”嘲“虚红”;不怕家里货品囤积,怕的是这一轮没抢到限定参与感不足;也不怕产品用不上,怕的是自己爱豆的成绩不够拿出去Battle。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8 04:31 , Processed in 2.06898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