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猎杀本•拉登》影评:瑟琳•毕格罗的主旋律电影(转)

[复制链接]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灰金v1_01绿金v1_01绿铜v3_01灰铜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0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猎杀本·拉登》对美国上下甚至全世界民众,都会是比较敏感的。尽管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对于部分影评人把该片上升到政治层面不为所影响,但对于本次落选奥斯卡最佳导演入围名单与所受到的非议不无关系。好在对于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小金人的瑟琳·毕格罗对于在影评的地位是有增无减的。凯瑟琳·毕格罗凭《拆弹部队》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等6项辉煌殊荣,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说到瑟琳·毕格罗,作为一位女性导演确对军事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到目前为止导演的三部军事片都广受好评,不得不令人佩服她的导演才华。
         回到电影本身,《猎杀本·拉登》作为一部反应美军/美国情报部队涉入(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让人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她的前作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部《拆弹部队》,两部影片甚至在源起上也如出一辙:战地记者马克·鲍尔当年跟随美军报道伊拉克战争,后来他把自己的长篇报道变成了《拆弹部队》的剧本;也就在伊拉克战场上,马克·鲍尔开始有了写一部关于本·拉登的电影剧本的想法,而后来还是凯瑟琳·毕格洛接过了这个项目。在原剧本中,鲍尔描述了一场对CIA和美国特战队员的漫长煎熬——因为当时本·拉登依然逍遥法外,这场猎杀行动的结局是失败的,不过当开拍后不久,忽然传来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于是鲍尔和毕格洛开始修改剧本,才有了现在这部《猎杀本·拉登》。
         跟《拆弹部队》一样,平铺直叙,仍走纪实风格,克制但依旧难逃美式英雄主义。影片的主体都是搜集、分析情报的过程,CIA招数尽出,刑讯逼供是家常便饭,金钱交易也照单全收。在这部长达157分钟的电影里,直到最后40分钟,我们才看到了那场真枪实弹的军事行动。乘坐直升机的美军特战队员空降到本·拉登藏身的宅院里,开展了一场狙杀战。故事走到这里,影像上依旧是冷静的,视角全部交给美军,本·拉登藏身之所的一切,只能随着行动的深入慢慢展现,让观众对这种冷静画面下的紧张与神秘与突袭的美军在心里上保持统一,进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现场感。
         《猎杀本·拉登》也许是后半部分实在拍的太精彩,以至于前面两小时的铺垫始终让人觉得有些拖沓。纵观《argo》与《拆弹部队》此片都去掉了那些小花活,冷静严谨的叙述,即使是已知的结局,也同样扣人心弦紧张专注。跟随杰西卡·查斯坦一起煎熬着9/11后的这几年,直至本·拉登被击杀依旧没能解脱…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9 12:43 , Processed in 1.796435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