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图文)作者:鄢化志【EXE】【吟龙天骄】

[复制链接]

玄铁会员 - 等级≥主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6 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是对杂体诗的一次广泛收集和大清理。全书分上下篇,上篇详论杂体之名称范围,建构技巧,美学特征、文化价值;下篇则从史的角度,按时代加以梳理,详论其源流演变,并对各体诗格做出讲解介绍。



序  言
褚斌杰





  在中国各体文学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并最为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的。回顾我国自古以来的诗坛,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百花齐放,蔚为大观。而在这片百花园地中,有一方奇花异卉,姿形丰富,新人耳目,世有篇什,代有流传,那就是备陈各体、名目繁多的所谓杂体诗。


  杂体诗,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体式多至一二百种,其作品数量,经历代积存,亦相当可观。但对这部分诗,历来很少有人做全面的清理,更少有人做专门研究。历史上偶有个别文体学者发表点儿评论性意见,又每以偏概全,难以做出中肯、全面性的评价。而实际上,杂体诗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泛名称,它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性质和特征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宜笼统地来对待的。依我看来,古来所谓的“杂体诗”,大致可分为这样三种:一、有异于“正体”而言,即不同于传统正宗诗体的某些类型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律、绝),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而除此以外的杂言、杂句,以及不按传统范式用韵的作品,皆被归为杂体。这类所谓杂体诗,实际上就是不同于传统诗歌体式的自由体。而从诗歌内容或创作主旨来看,或言志、抒情,或叙事、明理,与传统诗歌并无大的区别。二、在诗歌艺术构思或修辞上,独出心裁,因别具特点,往往也被归为杂体诗中,如禽言、叠字、双关、五噫、四愁、联句、集句、依韵、次韵等。三、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的独有特点,进行巧妙的分、离、编排和组合,增加难度和趣味性,构成形形色色的体式,这一类杂体诗,主要带有游戏性质,如杂名、杂数、回文、离合、嵌字、盘中等等,多以逞奇斗巧为能事,它们在形式上既大异于传统诗体,内容上又多无关宏旨。由此可知,历来所谓的“杂体”,是属于相当模糊的概念,是需要通过研究加以辨析,并予以分别定位的。多年来我从事古代文体的分类研究,记得曾设想将旧说所谓之“杂体”,尝试划分为杂言、杂句体(前述之第一类)、杂体(前述之第二类)和趣味诗体(前述之第三类)三类,分别论述之。但当时因资料搜集不够,思虑亦不成熟,遽尔作罢,只在拙作《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一书中,用“古代诗歌其他体类”标题,略选了几种常见者稍加论述而巳。但终觉得这是中国文体中尚待钻研的课题。


  说来实不无机缘,1998年南国学人鄢化志君前来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从而有相识之雅与切磋论学之乐。鄢君治学勤奋、学养深厚,并对文体学亦颇有根柢。在访学期间,欲选文体学中“杂体诗”为课题做专门研究。我是深知这一课题之繁难性的。首先,传统的所谓“杂体”,虽向以有异于“正体”为界说,但其所包容范围,确乎十分纷纭驳杂,义域十分模糊不清,从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予以较科学的界定。其次,所谓杂体诗的种类体式,极为细杂繁多,且多散漫于各类文集书册中,全面的收集亦颇为不易。特别是对于杂体诗在诗史上的价值,其各种体式的艺术功能和美学内涵,均待悉心的探索和研究。但由于在传统诗学中对此一直重视不够,故这差不多还是一项拓荒的工作。可喜的是,经过鄢化志君的努力,终于完满地补充了文体史上的这一空缺。


  鄢化志君的这一论著,依我看来,至少有三大方面的创获。一曰全,前面已经说过,杂体诗起源很早,代有篇什,体式繁多,但又缺乏总结和清理,作者不惮烦劳,从数十百种文集、笔记、诗话、专著、类书中,爬罗剔抉,网罗遗存,统一名实后得三百余种,并详列类别子目,此可谓对杂体诗的第一次广泛收集和大清理,有功于文体研究者大矣。二曰深,本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详论杂体诗之名称范围,建构技巧,美学特征,文化价值;下篇则从史的角度,按时代加以梳理,详论其源流演变,并对各体诗格分别做出具体讲解介绍。从全书看,无论在其理论概括方面或史论结合方面,均不乏深度。三曰新,本书所论虽为古代杂体诗,但作者富有新知识和现代理论素养,故在评价杂体诗之社会作用和现代发展时,能以古今中外诗学、诗史为参考,从而对杂体诗之社会功能和历史定位,发表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新见解。


  今鄢君大作即将付梓,余得有先读之幸,钦佩之余,聊述所感所见,以为序。







《小诗经》作者 张兵


【自序】
  我自读诗,写诗,本无高明之处,但总有点“虚荣”的原因,觉得在此方面应该比别人更有天赋。读的诗、写的诗多了,就更觉那一点点“虚荣心”倍受打击。不得已,只好竭力索寻捷径,由杂体诗入手。还好,没有太多的人涉入此领域,否则,连我仅有的那点儿骄傲也要荡然无存了。
  玩笑开完了,现在该说说我为这本小册子付出的汗水了。中国诗歌之多,令人惊叹,要从如此众多的诗歌中找到仅有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这本小册子中收录的诗歌,太难了!九三年是我最苦的年代,有几个月的时间,几乎每天就是和这些书打交道,有时甚至一连两三天不睡觉,以到于头晕目眩,全身燥热如在火中,两眼总是发干流泪。大部头的书就是在这期间读完的,不过,我不认为我的诗歌修养有多深,那样一种精神状态下,读书的质量可想而知,说确切些,不应该是“读书”,而应该说是“快速浏览”。
  从十七岁到二十五、六岁这几年,我“浏览”的与诗歌有关的书籍,在数量上,还是很有夸口的资本的。也作了大量的笔记,不过有时为了速度,也就不记录笔记的出处了,所以,本书中有些引用的诗歌的来源已经不能确记。尤其是有关民歌的部分,由于这些读本大都是些极薄的小册子,现在更能找寻原本了。
  这本书实际上是在我的笔记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的。因笔记过于零散,很难理出个头绪,被舍弃的部分占其总量有十分之九以上。另外,这里不仅收有杂体诗,也有其它类型的怪诗、趣诗,所以我对它们重新分了类,但分类的依据与标准很值推敲,不过我认为这样分类基本还是可行的。
  我曾有个朋友叫小玉,她的杂体诗写得很好,这本小册子里有些诗歌类型来源于我俩的作品,我认为是创格,以前没有见过类似的例子,所以也收录了进来。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7 06:38 , Processed in 3.12400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