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陕南媲美乌镇的八大古镇
[打印本页]
作者:
KIMET
时间:
2019-3-14 08:14
标题:
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陕南媲美乌镇的八大古镇
青木川
青木川古镇位于陕、甘、川交界处,可谓一脚踏三省”,是陕西最西的镇。古镇是传统老街,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具,都具有独特的风情画意;古建筑、古摩崖、古祠堂、古寺庙、古题刻等,展现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河水穿镇而过,人们悠然地做着各种活计,生活自在。古街回龙场系明成化年间所建,随河弯曲而曲,平面呈弧形。古街建筑风貌完整,一座座木结构二层老宅雕梁画栋,街面青砖回廊、流水潺潺,依然炫耀着昔日的繁荣。
自驾指南:西宝高速公路,具体路线为西安——眉县——太白——南河——马道——石门——汉中东——宁强——七里坝——阳平关——燕子砭——广坪——青木川
柞水凤凰古镇
凤凰镇位于柞水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坡,社川河、皂河、水滴沟河三水交汇于此,形成三角洲,凤凰镇便依山傍水建在这肥沃的三角洲上。
风凰古建筑建于明末,兴于清末,有着200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凤凰镇的古建筑普遍建于明清,历经几百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项目以四合院为主、古建筑大体沿袭徽派建筑风格,较具地方特点。
交通指南:在柞水乘坐发往商州的长途车,约一个小时后达到凤凰镇。
商洛漫川古镇
漫川古镇位于鄂陕交界,隶属陕西商洛山阳县,历史悠久,春秋史称蛮子国,战国为秦楚分界线。漫川古镇内有古建双戏楼保存完整,有南式戏楼和北式戏楼两座同向戏楼组成,是中国唯一的一座联璧式双戏楼。
行走于斑驳古街,领略历史遗存:古屋下慈祥的老人、活泼不失腼腆的孩童、老旧但显精美的窗棂、破败老旧的大户人家庭院、臭味但不失美味的臭豆豉——一切的一切都散发出古镇的独特韵味!
交通指南:从商洛市乘车到山阳,再从山阳乘车到漫川关。
洋县华阳古镇
华阳古镇位于秦岭腹地,始于秦晋,是历史有名的傥骆古道驿站,也是古代重要军事经济政治重镇,现隶属洋县管辖。因地处偏远,古镇有幸避免了现代社会的摧残,保持了相对原始的风貌,其民风淳朴,物产丰饶。
古镇流水环绕,民居错落有致,质朴大方,酉水上游东西两河在古镇前交汇,清道光年间雕梁画栋的戏楼、鳞次栉比的明清老宅、庙宇、堰渠、残桥等遗存随处可见。门前小巷深幽,屋后古树老藤。与悠悠绕镇而过的酉水河,构成了一幅天然和谐的山水画卷。
自驾指南:西安—西汉高速—龙亭出口(经国道108驶入洋华公路)—华阳景区
石泉后柳古镇
安康作家李焕龙说:“到安康必赏水景,赏水景必到后柳”,因为位列陕南名景的后柳水乡“有着汉江安康段最宽阔的水域、最清秀的水色、最可口的水鲜”。
走在后柳,仿佛进入一个古代的诗词画卷。由于靠近汉江,终年湿漉漉,一个个古代商铺的照幡,迎风飘舞,处处透露着一种神秘,踩着青石板,看着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民居,小鸡,小猫各种动物懒洋洋的在大街上,呈现一片和谐吉祥。
自驾指南:由绕城高速上,在宁陕收费站下高速,大约1小时40分,再经310国道1小时到石泉。
石泉熨斗古镇
熨斗古镇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熨斗镇建在喀斯特地貌的溶岩之上,现存古街多是明清时期建筑,虽经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朴、优雅的风貌,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古镇依山临水、顺坡随势,成一凸字形,整齐的梯子坎、朱红的铺板门、庄严的关帝庙、阔绰的富家宅院,雕花老街楼台,古香古色的店铺门脸,随风舞动的酒旗,古老的幌子广告,融汇成了一幅独具水乡特色的陕南古镇风俗画。
自驾指南:西安——西汉高速——石泉出口——约10分钟路程后至两河镇,上210国道——前往石泉县——前往燕翔洞
安康流水古镇
烟波浩淼的湖面上,一座座雕梁画栋,飞檐吊角,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古建筑群,若隐若现,似海市蜃楼般地浮现在你眼前,使你顿然耳目一新,宛如步入人间仙境,这便是瀛湖上的重镇——流水古镇。
流水古镇位于安康市区的西南方向,紧邻瀛湖(安康水库),因在汉江边上,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交通指南:从安康火车站乘坐安康至达州的火车在新庄子下车,然后再坐船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流水
西乡骆家坝古镇
骆家坝镇位于汉中的西南部,生活习惯和语言和四川成都一带较为接近,西乡县的牧马河就起源于这里,镇上的房屋沿河而建,也正是因为这条河,整个骆家坝充满灵秀之气。
目前,集镇核心区已完成文化广场、明清仿古街道、三圣宫,回龙桥、登步拦水坝、集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建设。行走在集镇一河两岸,山明水秀,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是您放松心情、修养身心的好去处。
自驾指南:自驾游 “十天”高速西乡出口200米处,经西侧“茶园专线”,向西行驶约50分钟即可到达。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光临 (https://admin.zazw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