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启蒙时代》下卷出版记录现代世界的荣耀起航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694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启蒙时代》下卷出版记录现代世界的荣耀起航



《启蒙时代. 下卷,自由的科学》    [美] 彼得·盖伊   王皖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启蒙时代. 下卷,自由的科学》    [美] 彼得·盖伊   王皖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日,被誉为“文化史领域的弗洛伊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盖伊的名著《启蒙时代》下卷“自由的科学”中文版面世,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王皖强教授翻译,并经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校阅。至此,彼得·盖伊的代表作《启蒙时代》终于以完整的面貌与中文读者见面。

  《启蒙时代》是犹太历史学家彼得·盖伊的成名作,盖伊写作该书前后共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曾在国际学界掀起重新评价启蒙运动的热潮,上卷甫一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而该书上卷《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于2015年由世纪文景推出中文版后,也在国内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读者中也受到广泛好评,并荣登《中华读书报》2015年度百佳图书、《新京报》2015年度好书候选书目、《晶报》深港书评2015开年好书推荐等重要榜单。

  经过一年时间的编辑、修订、校阅,下卷《自由的科学》终于在读者的热切期待中推出。

  从艺术到教育,开启现代政治世界的大转型

  《启蒙时代》上下两卷以100万字的篇幅,为读者呈现了18世纪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如何相互交往、影响、融合,并形成合力,塑造了与西方的基督教世界观截然不同的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场被后世概括为“人的觉醒”的大思潮,便是广为人知的“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参与者包含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卢梭、亚当·斯密、伏尔泰、狄德罗等,也包含了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如普鲁士君王腓特烈大帝、美国国父杰弗逊、富兰克林等,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如音乐家海顿、画家格勒兹等。

  狄德罗的戏剧、伏尔泰的小说、休谟的认识论、莱辛的论辩、康德的批判……如果说,《启蒙时代(上):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是思想家们披荆斩棘,在思想文化领域为拉开这场运动铺垫道路,那么在刚刚面世的《启蒙时代(下):自由的科学》中,思想已经获得了撼动现实的力量。本卷中,盖伊从医学的进步讲起,详细生动地描画了在自然科学、人性观、艺术、社会科学、政治、教育等领域,启蒙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死亡率的降低,医疗技术的改善,让启蒙时代的中上阶层拥有了一种新的生命意识,就是对于自身生命和创造力量的自信。“天道酬勤”,取代“听天由命”,成为启蒙时代的科学家、商人、政府官员以及哲学家普遍坚信的信念。启蒙哲人在这种时代氛围下,着手改造社会的雄伟事业,设计出社会、伦理、政治、美学的种种纲领,尽管具体的观点各异,但是他们有着十分明确的政治目标,即为一种世俗、合理、人道、和平、开放、自由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发声,比如,莱辛等人竭力倡导的宗教宽容,孟德斯鸠对奴隶贸易的讽刺,伏尔泰对于司法正义的大声疾呼。

  启蒙带给现代世界的,是最好的东西,如自由与民主

  2015年,在《纽约时报》悼念盖伊的文章中,曾将《启蒙时代》的重要性评价为,它将一座座思想家的孤岛联结了起来,优雅明晰的行文风格,鲜明的叙事线索,让这本书对普通读者也极具吸引力。启蒙哲人是一群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将他们栩栩如生地与我们拉近,的确是《启蒙时代》的一大贡献,但如果把《启蒙时代》放到思想史的脉络中来看,其学术价值更不容小觑。

  《启蒙时代》是论辩的产物。“二战”之后,伴随着极权主义的政治悲剧,学界对启蒙运动的研究也出现了升温和耐人寻味的分化,一些西方学者对启蒙的评价是负面的,认为启蒙运动不过是用理性的乌托邦取代宗教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的变形在当代仍在重演,比如法西斯主义,而这些的源头就是启蒙运动的异化、蜕变和局限。但是,盖伊作为纳粹种族政策的受害者,却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他用整个前半生的人生经验和学术关照,用洋洋百万言为启蒙运动正名。针对贝克尔、塔尔蒙等人对启蒙运动的贬抑,盖伊明确把启蒙运动与当时学术界热议的“现代性”正面联系起来。他认为启蒙哲人发扬光大了古代的理性、批判精神,提出和阐释了丰富的新思想,对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观、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均有筚路蓝缕之功。

  正如西方政治学者德·迪金(Annelien De Dijn)所说,彼得·盖伊的《启蒙时代》首次明确地阐释了西方的政治现代化形成自启蒙运动,因为,民主的价值、民主体制以及现代自由主义民主的创生,均来自这场运动。从写作《启蒙时代》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天,盖伊的这一观点,已经在英语学界广被接受,并不断被巩固,如最近学者乔纳森·以色列(Jonathan Israel)的研究。而《启蒙时代》也为彼得·盖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从此登上了新文化史写作的舞台,曾荣获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等奖项。

  爬梳丰富文献,还启蒙时代一个血肉之躯

  2015年去世的彼得·盖伊,享年91岁,被誉为“文化史领域的弗洛伊德”。2007年的《纽约时报》称盖伊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史学家”。他笔锋优雅,擅长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手法运用到文化史的研究中,见微知著地挖掘史料,建立联系,从而构建出一幅幅妙趣横生、意味隽永的文化史图谱。正像与盖伊在耶鲁共事近十年的历史教授乔恩·巴特勒(Jon Butler)所说,“盖伊想要构建一个思想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优雅的想法,而盖伊又以优雅的笔触将其表达出来,只有极少数的历史学家能够达到盖伊的成就”。

  在新书《启蒙时代(下):自由的科学》中,盖伊细致描绘了在科学、艺术、政治、教育等领域,思想家们是如何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互动,新思潮是如何在旧氛围中破土而出的。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启蒙时代,在盖伊的笔下,启蒙不再是干涩的思想、观念,抽象的方法、口号,而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生动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敏感犹疑,亚当·斯密的和善圆润,富兰克林为了赢得欧洲对美国独立的支持,在上流社会的妇女沙龙中施展八面玲珑的手法,以及享有巨大声望的伏尔泰也曾为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愁苦纠结。这些思想家们跨越国家地域,相互拜访通信,既在同一战线上与教条思想斗争,相互之间也有鄙弃、抵牾。通过阅读、梳理数量庞大的史料,“启蒙时代”这个抽象的词汇,被盖伊分解为许许多多具体的历史事件,不同于我们通常对学术研究的印象,盖伊虽然带着历史学家的审慎,带给我们的却是启蒙时代这个迷人的故事。UCLA的历史教授、《历史的真相》作者玛格丽特·雅各布说:“《启蒙时代》是我们当今最后一部伟大的作品,勾画了启蒙哲人和他们的世界,盖伊的这部著作堪称典范,对于这一主题,盖伊有着百科全书般的把握。”

  著名学者余英时称《启蒙运动》是关于欧洲启蒙运动史的经典之作,上下册虽然分别完稿于1966年和1969年,但根本不发生所谓“过时”的问题,近三四十年来,这一领域尽管日新月异,却未出现一套系统的新解足以取本书而代之。“今天有不少人开始怀疑以至于批判启蒙的历史与现实功能,但无论对启蒙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地认识它,盖伊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认识启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一座桥梁。”(余英时)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殿堂级历史教科书《现代世界史》作者R. R. 帕尔默则评价:“盖伊教授是研究启蒙运动的美国学者中之翘楚,故这部著作极为重要。它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凡响的杰作。”

  彼得·盖伊的另外一部五卷本巨著《布尔乔亚经验》已由世纪文景出版了第1卷《感官的教育》,第2卷《黑衣的爱神》也将于今年出版。

  《启蒙时代. 下卷,自由的科学》

  启蒙时代再次来袭!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耶鲁大学荣休教授彼得·盖伊经典代表作,译笔绝佳,置身现代世界的荣耀起航时刻

  1.如果说帝国的历史是一部人类苦难史,那么科学的历史便是一部人类的伟大与幸福史。在18世纪,有教养的欧洲人唤醒了一种新的生命意识。他们普遍感受到一种驾驭自然和人类事务的力量感:人们终于开始运用批判性才智来审视周而复始的瘟疫、饥荒、朝不保夕的生活和夭亡、毁灭性的战争与脆弱的和平。在追求现代性的大势所趋中,牛顿成为时代偶像,科学被缔造为新的神话,进步、民主、平等、人道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这个人类充满自信的时代,启蒙哲人的诉求和期望终于有了实质性意义,他们对于科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的看法,最终促成了现代世界的大转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场人类的心灵革命,就此起航。

  2.权威呈现整个启蒙运动的面貌。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启蒙时代》,运用极其丰富的史料,论述具体而微,表达行云流水。

  3.译文精湛,译者认真考究,语言精确流畅,充分再现盖伊生花妙笔。

  内容简介

  《自由的科学》是彼得·盖伊巨著《启蒙时代》的第二卷,与第一卷《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一起,构成了盖伊对启蒙运动的完整阐释。《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中分析了启蒙哲人对基督教世界的反叛以及对古典异教思想的召唤,探讨了他们的教育背景。《自由的科学》将分析启蒙哲人所处的环境,那使启蒙哲学变得有的放矢、大势所趋的经济和文化变迁;考察作家和艺术家的地位;阐明启蒙哲人的纲领,即他们对于进步、科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的看法。在追求现代性的大势所趋中,牛顿成为时代偶像,科学被缔造为新的神话,进步、民主、平等、人道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这个人类充满自信的时代,启蒙哲人的诉求和期望终于有了实质性意义,他们对于科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的看法,最终促成了现代世界的大转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场人类的心灵革命,就此起航。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

  德裔美国史学家,耶鲁大学荣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此任教。他著作等身,研究主题广泛,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等重要奖项。

  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的《启蒙时代》至今依然是关于启蒙的必读之作。

  译者简介

  王皖强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思想文化史。译有《保守主义的含义》等。

  专业评论

  盖伊教授是研究启蒙运动的美国学者中之翘楚,故这部著作极为重要。它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凡响的杰作。——帕默尔(R.R.Palmer,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殿堂级历史教科书《现代世界史》作者)

  对那一段启蒙运动,还没有看到过这么丰富的原始资料,这么精细地还原历史的原貌,让人身历其境。书中对当时启蒙学者的个性描写,栩栩如生,没有刻意美化,也不作道德谴责,特别适合我们当代人的口味。读了这本书, “什么是启蒙运动”,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和几个空洞的命题,而是进到历史记忆的深处,怀着对一群过世的老朋友的亲切怀念,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唯有像彼得·盖伊那样将启蒙运动分解为具体的人物、思想、运动并加以描述与分析,才能感受启蒙时代的知识精英承继了何种文化遗产、面临着何种社会问题、心灵经历了何种挣扎以及为了摆脱枷锁需要多大的勇气。——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盖伊的书,让我们看到,启蒙运动不仅事关其核心价值的倡导者,还事关一整套制度安排,那个时代,不仅讲自由、讲平等、讲博爱,还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自由,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建一套防止权力被滥用的制度。对我们来说,这是启蒙运动最重要的地方。——彭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为了便于理解,人们曾经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模式去套启蒙运动,而彼得·盖伊的《启蒙时代》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图景,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在某种意义上纠正了我们对启蒙运动的一些刻板印象。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彼得·盖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角度的启蒙画卷,使我们对源头意义上的启蒙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启蒙时代》这类书出版之后,我相信中国学术界对于启蒙运动过去抱有的不太全面甚至偏颇的观点都可以消除。以后再要提启蒙,就应该是盖伊式的启蒙。——王皖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

  媒体评论

  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行动,从未有过一部涵盖如此全面的作品。它是一座资讯的金矿。——贝伦兹(C.B.A.Behrens),《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盖伊先生给了我们一部罕有其匹的思想史著作。本书既分析和评价了过去的思想,也企图形塑当代的思想。——拉特(John Ratte),《每周之书》(Book Week)

  盖伊为启蒙思想家描绘的图像具有说服力,学养深湛而文体从容——莫斯(George L. Mosse),《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部最让人动容的著作:学问广博、文体优雅、主要论点信而有征,而且还对大量相关研究著作有睿智评论。在各种把启蒙运动解释为具有一贯性和自觉性的努力中,这书无疑是最引人入胜和最激发思考的。——希利(George R. Healy),《威廉与玛丽季刊》(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本书是对启蒙运动一个大师手笔的全面研究,说明了批判理性是如何兴起,被认为是改善人类处境的杠杆。……本书之完成是一个辉煌的成就、一座学问的丰碑(它的《研究著作评介》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是日后其他学者不可不读的),却又平易近人、可读性极高。——伯罗(J.W.Burrow),《周六评论》(Saturday Review)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2 20:57 , Processed in 1.714158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