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九三年》伟大的故事、人物和思想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10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0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三年》   作者:维克多·雨果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发表于1872年,可是我敢打赌你只要拿起它,就一定会一口气从头读到尾。雨果真是讲故事的大师。这里的节奏、气氛、悬念足以使今日那些最畅销的惊愫小说的作者们汗颜。

176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马拉、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亲自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在最后的决战中,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因此身陷囹圄。郭文奉命处决朗德纳克,可是他下得了手吗?小说就这样来到了一个永恒的责任与信念的巨大冲突面前:不杀了朗德纳克,对不起革命;杀了朗德纳克,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郭文在痛苦而深邃的沉思中提出了一个光照后世的重大疑问:“革命的目的难道是要破坏人的天性吗?革命难道是为了破坏家庭,为了使人道窒息吗?绝不是的。1789年的出现,正是为了肯定这些崇高的现实,而不是为了否定它们。”

我第一次读《九三年》时,还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那时侯莫名其妙地追求一种“深刻”,对所有“肤浅”的东西嗤之以鼻,所以,当时我一面为《九三年》的精彩故事所深深吸引,一面却觉得里面的人物太不真实,近于神话,更认定那种雨果式的人道主义理念在阶级与阶级兵戎相见的现实面前过于苍白,不值一顾。现在,我已经人到中年,稍微知道了一点人事和世事,才慢慢地体会到那些“深刻”背后的冷酷、无情和可怕。好像是补课一样,今天我越来越“肤浅”地迷恋雨果笔下那些博大的胸襟,高贵的性格,悲天悯人的情怀,体会到雨果式的“肤浅”的真正意义:“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1 09:13 , Processed in 5.899997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