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创新理论系统阐释:《文学地理学原理》出版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0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文学地理学作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受到了中西学界的关注。2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文学地理学原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当代文学地理学研究现状、创建“新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新体系等议题深入探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主持。

《文学地理学原理》  梅新林 葛永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国第一部系统阐释文学地理学原理的综合性理论著作

  《文学地理学原理》上下卷,11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初版,2018年重版。此书以创建“新文学地理学”体系为学术宗旨,以“版图复原、场景还原、精神探原”的“三原”论为理论引领,以概念界说、学科定位、理论建构与方法整合为四大支柱,最终融合为“历史回顾”、“学科理论”、“空间动力”、“研究路径”、“学术关联”五大板块,力图在古今、中西以及学理维度上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集中体现了国际视野、本土情怀、时代精神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其理论探索的原创性、理论逻辑的严谨性、理论体系的超越性显得尤为突出,堪称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奠基之作、创新之作、集成之作,对于推进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赵剑英在致辞中指出,梅新林教授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强的思维建构能力,《文学地理学原理》可以说是他结合中西方文学地理学多年研究后推出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释文学地理学原理的综合性理论著作,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书作者梅新林教授讲述了他撰写这部著作的缘起和初衷——陈寅恪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在《元白诗笺证稿》里面思考过文学史怎么把时间先后和空间离合两者结合,近些年,自己有感于地理空间在文学以及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性,文学地理在中国学界非常兴盛,大家偏重于实体性研究。比如区域的,比如说家族的、个体的作品,但整个理论的关注和思考比较少,“我们要寻找不同于传统、不同于西方的新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建构。这一系列理论的概括、思考之下分为五大板块,历史回顾、学科理论、空间动力、研究路径、学术观点。我们力图要达到国际视野、本土情怀、时代精神与理论创新有机统一,力图超越古今、超越中西、超越学理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原”理论与四大支柱

  通观中西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中西发轫、中国轴心、西方轴心与中西并盛四大时段,最终形成法国、美国与中国三大学术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文学地理学原理》作者之一梅新林认为,文学地理学的源头在中国和古希腊,建构“新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意义重大。创建“新文学地理学”体系应以“三原”——版图复原、场景还原、精神探原为理论引领,以概念界说、学科定位、理论建构与方法整合为四大支柱,将国际视野、本土情怀、时代精神与理论创新有机统一,在古今、中西以及学理维度上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进而推进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任何一种学术都应将考、述、论结合起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石谈到,《文学地理学原理》所提出的“三原”理论在学科理论当中基于核心地位,文学地理研究中“版图复原”是史实的考辩,属于考;“场景还原”是对历史的梳理,是述。而“精神探原”是从文化史、精神史的角度进行论述,是论。将考、述、论结合起来对文学地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原论”的提出对于其它学术研究来说也具有很广泛的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史料研究与实体研究相结合

  理论的创新引领,是任何一个学科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个事关学科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直接决定其学术体系重构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新文学地理学”而言也是如此。

  《文学地理学原理》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的学术命题。对此,梅新林表示,文学地理学研究一方面基于地理空间在文学以及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注重实体性研究的同时也注重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要寻找不同于传统、不同于西方的新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建构,寻找历史逻辑和学理逻辑的关系。“文学地理学”概念体系是文学地理学统率下的地域批评、地理批评、地图批评以及地理诗学的复合概念系统。从“文学地理学”走向“新文学地理学”,并非只是概念的简单置换,其关键在于不同于以往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的学术创新。

  《文学地理学原理》一书,不仅有着深厚的史学功底,还有很强的理论思维建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表示,这本书是在古今中外文学地理现象当中提炼出一般性原理,真正实现了在“古——今”的历史性维度上对本土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新超越,做到了文、史、理、哲相结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国星认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强调的应该是建立在动态史承考察之上的归纳和阐释,在中华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交融碰撞。同时借鉴西方,构建包容中西、兼收古今的文学地理学概念。

  在全球学术视野下进行思考

  中国学术逐步走向世界中心舞台之际,“新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应与建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需要相契合,提升至中国学派的高度加以重新定位。

  我国的文化自信应该是立足于世界的文化自信。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表示,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西方的地理学既是同源,同时又有分派。立足于中国的文学现象,这样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理论才能有民族根基,同时又有世界的眼光。

  刘跃进教授评价《文学地理学原理》的价值时说:“尽管地理学术著作,相关著作出的也不少,但是作为这种综合性的理论著作是第一部。”其意义在于讨论我们自己的话题,也就是超越中西。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廖可斌表示,在全球学术视野下思考问题,力图走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的原创精神;在充分梳理学术史的基础上,对古今中外相关的学术资源与成果进行系统细致全面的研究学风;根据逻辑的推断发现新问题的逻辑思辨和理论建构能力。这三点对提升文学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意义。文学地理学研究不应满足于过去的追赶、集成、模仿,而应该进入到对话、引领的状态,鼓励精深专的研究。《文学地理学原理》就在集成与引领之间,启发我们应该有对话、引领的雄心。

  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研究文学地理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表示,数字化平台的建立是文学研究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文学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中要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汲取全世界优秀的思想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解。

  主持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徐永明教授表示,《文学地理学原理》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在文学地理中的运用,对数据库平台提供了理论支持。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05:25 , Processed in 1.245940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