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奥修合集》(38本)作者:奥修【TXT】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45855

绿铜v3_05紫铜v3_02宝血灵晶紫铜v2_01紫金v1_01蓝银v1_05紫银v1_02绿金v3_05绿银v3_05蓝铜v1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金v1_01紫银v2_04蓝铜v2_05灰铜v1_05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英语:Chandra Mohan Jain;1931年12月11日-1990年1月19日),1960年代前又称阿闇黎·罗杰尼希(Acharya Rajneesh),1970年代到1980年代自称巴关·希瑞·罗杰尼希(Bhagwan Shree Rajneesh,这三个字分别是“神”、“伟大”、“王”的意思),1989年改名奥修,意思是海洋。奥修曾经旅居美国,启蒙奥修运动(英语:Osho movement),该运动着重在性灵与哲学层面,颇受争议。
  奥修曾是哲学教授,他在20世纪 60年代走遍了印度作公共演讲。他直言不讳的批评社会主义、圣雄甘地和制度化的宗教使他备受争议。他还主张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性行为,这个立场为他在印度和国际新闻界赢得了绰号“性大师”。 1970年,他定居于孟买。他成为灵性教师并开始收门徒。在他的教学中,他重新诠释传统宗教、修行者和世界各地的哲学家的作品与文字。

  
合集目录:

01《创造力》

  前言 自由带来的芬芳
  在整个存在里,创造力是最伟大的叛逆。
  如果你要创造,就必须摆脱所有的制约,否则,你的创造力什麽都不是,只是一种拷贝,一种复制品。 *
  唯有成为独立的个体时,你才能创造,当你仍属於群众心理中的一份子时,你无法创造。群众的心理状态无法创造,它让你过着沉重的生活,不知道什麽是舞蹈、欢唱与喜悦,只能机械化地过日子。
  创造者无法依循前人的脚步,他必须寻找自己的路,探索生命里的丛林,必须放掉群众的头脑、集体性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单独前进。

02《橘皮书》

  橘皮书是多年来奥修所教导的静心技巧(Meditation Techniques)的收集,内容尚包含奥修演讲词的一些摘录。
  其中有一些技巧,比方说味帕沙那(Vipassna)、那达布拉玛(Nadabrah-ma)、旋转(Whirling)等,它们是多少世纪以来很多传统的静心者所熟悉的;而其他象动态的静心(Dynamic)、亢达里尼静心(Kundalini)、戈利仙卡静心(Gourishankar)等,它们反映出这些传统的智慧,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发现,它们是奥修为了现代人的需要所开出来的独特药方。传统的技巧和奥修所创造的技巧加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此时此地”,以及找到我们自己。
  
03《般若心经》

       献给
  虔诚而深入,把生活当成宗教的人
  这是本人翻译奥修讲道着作的第五本。
  心经是古时候佛陀对舍利子所讲的话,由於它是古代的语言,流传已久,加上它想用最简洁的话语来阐释最深奥的道理,故每每令人觉得艰涩难懂,因此,很多人就试图加以解释,那些去评注的人,由於本身并未成道,所以无法真正了解成道的境界,当然,他们的评注也就免不了臆测和曲解。 1K UM!DUD
  本书的原文是英文,但是由於作者本身是印度人,所以,他用英文来表达梵文的原意应不亚於古代心经用中文古文来表达梵文原意的真确性,更何况他所用的又是我们较易了解的现代语言。尤其重要的,这些深奥的智慧,透过这位本身已经达到相同智慧境界的成道大师来表达,必然更能够抓住并阐扬原来的含意,此书之所以宝贵,理由就在这里,它是现代的唐三藏去西天取回来的经,读者不妨将之和古代的经文比较一下。
  本书的形成是由作者在一九七七年十月间,十天的即席讲道录制而成的,其中有一半在解释心经,有一半是回答门徒的问题,笔者认为,了解心经和了解门徒们所问的问题同样重要,因为宗教即生活,「除了生活以外没有其他的宗教」。 ^_+UbP
  关於本书的作者是否已经成道,有西藏的至尊喇嘛卡玛帕的话语可为佐证,他的话语放在本书的附录。
  实在讲起来,求道重在实践,以及觉知的开启和意识的提昇,而实践的方法就是透过静心,关於静心,请参阅本作者的另外一本书「静心观照」,奥修出版社出版
  谦达那

04《上帝唇边的长笛》

  我童年的时候,母亲在一只幼小南瓜的嫩皮上书写一些小字。她在一侧写道:“为了上帝的荣誉”,在另一侧写道:“耶稣拯救”。在南瓜上写字是英国的一种古老传统(若干年後,我们便在其他的南瓜上涂写一些新的内容:最喜爱的足球队名字,等等)。
  母亲的南瓜逐渐长大,那些字也跟着长大,几个月後,我们摘下这只硕大的蔬菜,此时它已经老了,皮也硬了,我妹妹和我用一辆摇摇晃晃的童车拖着它走一英里半,把它送到浸礼救济会举行的收获感恩礼拜上去。
  它就坐在那儿,圣坛受着它的重压,那是只老瓜,皮很粗糙,不适合於食用。在我们看来,这就是耶稣基督的基督教。我们对耶稣这个大彻大悟的导师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耶稣这个人。我们所知道的、我们被灌输的就是圣诞的故事,包在襁褓里的那个婴儿,为我们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英雄,以及那些好像永远讲不完的没有意义的寓言。尽是痛苦,毫无狂喜。

05《金刚经》

  献给
  死心塌地的修行人
  想要深入佛学核心的人-
  想要从佛学的文字纠缠中醒悟过来的人
  头脑有一种愚蠢和缺乏智彗的方式,认为困难的才有价值,其实事情本来可以很容易。
  金刚经称得上是一部困难的经典,但它的困难应被视为是因为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它必须亲自去体验才能得知,而无法透过文字和思想的钻研而得知。由於金译 刚经所谈论的是成道的境界,是涅湟盘的终极境界,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境界,所以它在文字结构上显得艰涩,实非得已。然而本书的讲者奥修大师以他成道的智彗和清晰的口才,将读者导人一个理智上可以清楚的世界——清楚一个人本身所知道的在那里,所不知道的在那里。换句话说,在读了奥修的金刚经之後,你可以约略知道成道的状态大概是怎麽一回事,但是你同时知道,除非你自己的体验有达到那种状态,否则你的知道只是一种虚假的头脑的推理而已。

06《查拉圆斯特拉如是说》

  本书摘自奥修电子报 翻译者巴西铁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一章
  当查拉图斯特拉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家、离开了他家中的湖泊,然后到了山上。
  他享受他的灵性与孤寂,他十年来都不曾为之感到厌倦。
  但是最后他的心转向了——有一天早上他在黎明时分就起了床,他走到太阳之前,然后对太阳说出了如下的话:
  「伟大的星球啊!如果那些被你照耀的人们不在了,你还会有什么快乐啊!
  「这十年来你一直来到我的山洞:如果没有我、我的老鹰和我的蛇,你将会厌倦于你的光亮、厌倦这段旅程
  「但是我们每天早上都在等你,我们从你身上拿走多余的东西,并因此为你祝福。
  「瞧!我厌倦了我的智慧,就像蜜蜂收集了太多的花蜜,我需要别人伸出手来拿它
  「我应该将它给出去、送出去,直到人群中的智者再度对他们的愚行感到快乐,直到穷人对他们的财富感到快乐

07《静心:狂喜的艺术》

  我们训练儿童去集中(focus)思想、去专注(concentrate),因为没有专注,他将来就不能应付生活。生活要求这样,头脑必须能够专注。但是,一旦头脑能够专注以後,它就变得很少有觉知了。觉知(awareness)意味着有意识(conscious)但并不集中在一点的头脑,觉知是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一个意识(consciousness)。专注是一个选择,它屏弃了专注物件以外的一切东西,它是一个狭窄化(nar-rowing)。如果你走在街上,你就必须窄化你的意识才能走路。你无法经常地觉知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因为如果你觉知到正在发生的一切,那麽你就变得无法集中。所以,专注是需要的。头脑的专注是生活——生存和存在的一个需要。那就是为什麽每一种文明都以各自的方式设法窄化儿童的头脑。
  
08《勇气》

  如果你不勇敢,你就不真实;如果你不勇敢,便无法去爱;如果你不勇敢,你没有能力深入现实中探究。所以,只要先有勇气,其他一切会发生。

09《觉察》

  宁静是醒觉的空间
  关於人,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人是沉睡的。即便他自以为很清醒,其实不然,他的清醒程度是那麽薄弱,根本不足以为道,他的清醒不过是虚有其名罢了。
  你晚上睡觉,白天也睡觉 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你未尝清醒过,只是不停地变换你睡觉的方式。别以为单凭张开眼睛,就能骗得过自己那叫清醒,除非你的心灵之眼开启--除非你的内在充满光明,除非你能看见自己是谁--否则你是不可能醒觉的,那是人类最大的幻象,而人们一直都活在这个幻象中。要是你自认清醒了,你就不会努力去尝试真正的觉醒。

10《密宗谭崔的精神与性》

  译者序
  献给
  想要把「性」提升到心灵层次的享受的人
  想要超越「性」的人
  这是本人翻译奥修作品的第十五本
  奥修那具有穿透力的话语一再一再地打击到我内心的深处,使我不禁想抛弃那属於头脑的一切,而进入心的领域,进入那曾经瞥见过的、似乎是来自彼岸的「泪喜」。
  门徒:谦达那

11《禅宗十牛图》

  翻译《探寻》,是存在赐予我的一份礼物。   gX}'b\zxC
  我的职业是一个外商驻沪代表处的秘书。红尘滚滚之中,每天的工作从四面八方压向你,试炼着你的能力、精力与耐心。那里,几乎每一位元职员都会为准时下班而内疚。
  然而,正是从最烦燥的心绪中抬起头来的那一刻,让人明白为什麽会有那麽多人,尤其那麽多腰缠万贯的人,被吸引到奥修的身边,听他说话。
  如果说人生是一大舞台,那麽《探寻》是我在幕间译出的。幕间,也就是奥修常说的Interlude,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词。它意味着一种空隙,有了它,人类对终极的探寻才成为可能。
  对於我,翻译是一种静心。
  我不想在此对我的译文作任何阐释。因为我的阐释是我的,而不是奥修的。更何况,如果我的翻译未能成功地传达出奥修的资讯,那麽翻译之外的阐释又于事何补呢?
  唯一需要说明的是,《探寻》有10讲,而我事实上只译了9个章节,因为其中一讲是纯粹的静默,一个长长的
  奥修对於人的影响决非仅靠言语完成,而是以其整个存在完成的。他那清明的心境,他的目光、他的姿势、他的微笑、他的声音、节奏乃至停顿,无不散发出一种神秘的,不可言喻的能量,
  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的空间。就象一棵在微风中散播着清芬的大树。
  奥修爱开玩笑。在《探寻》中他讲到那麽一个从不发火的人,不但他的邻居,就连他的妻子都对他的好心情发生了疑问。这里有什麽秘密吗?相问之下,他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原来,此人在一家玻璃厂工作,他要做的事就是把不合格的玻璃砸得粉碎。每天砸完了那麽多玻璃之後,他的怒气也就所剩无几了。
  存在没有赐予我砸玻璃的职业,却给了我翻译《探寻》的机会和喜悦。当奥修的话一句一句从笔端流出时,我的内在也不时会有什麽东西进碎後抖落下来。那是一种打开和释放。我甚至能听见那种碎裂的清脆声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声响于我,宛如音乐。
  我愿与读者分享这一程回归家园的《探寻》,并因此而分享存在对我的慷慨赐予。
  范佳毅
  1996年7月 7日

12《成道之路.吠檀多》

  诚心接受奥修大师祝福的人
  这是本人翻译奥修作品的第十二本。
  当来到必须写这本书的序言时,我突然发觉我的头脑是空的。要说些什麽呢?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让会发生的发生,让不会发生的不发生,世界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
  男门徒:谦达那
  本书是爱克夏优婆尼沙经(Akshya Upanishad)的九个单元系列演讲,每一个演讲之後都有问答。它们是一九七四年一月在印度拉加斯坦的阿姆山九天的静心营期间,由奥修大师所讲的。

13《白云之道》

  译者序
  献给飘泊在道中之人
  我喜爱这本书,因为它看起来是那麽地亲切。
  我愿意,我愿意像白云一样地生活,多麽悠哉!只要去想一想,就觉得好舒服。
  大约在12年前我就看过这本书,如今拿来翻译,发觉我在里面画了很多重点,似乎这本书曾经给了我很多重要的启示,因为它谈到很多生活层面的问题,故每每令人觉得是在谈跟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
  了解内在的真理是多麽令人雀跃的一件事!如果能够透过静心而变成它,那又是何等的幸福……
  闭起你的眼睛,向内走……走进那没有杂质的纯然喜乐;睁开眼睛,向外走……走进那没有杂质的爱。
  谦达那
  1993年9月

14《谭崔的地图》

  我很平常,就像你一样。你我之间唯一的不同是你不认可你自己,而我对我自己有着绝对的认可——那是唯一的区别。你持继不断地努力着改善你自己,而我没有试图去改善我自己。我说:不完整是生命的方式。你试图着变得完美,我接受我的不完美,那是唯一的不同。
  ——奥修《密宗的观点》卷一

15《成熟》

  聆听你的存在,它从没停止过给你暗示,那暗示是一道稳定而细微的声音。真实的情况是,它不会对你大声吼叫,假如你能静下来一会儿,你会感觉出你的道路。做你自己,决不要去当别人,如此一来你会变得成熟,成熟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要花任何代价。甘冒一切风险,去做你自己,这就是成熟。

16《静心》

  译者手记——代序
  总编让我写篇译者序,谈谈我对静心的理解及经验。然而,当我将我的静心经验变成文字之後,在一次偶然的失误中,忽然丢失了它……於是我只能接受存在的安排,对此便不再赘言。
  事实上,关於静心,奥修大师在书中已讲得非常透彻明了了。剩下的只是由我们去做、去体验、去觉悟存在给予我们的巨大的祝福与深深的爱!——在翻译和静心的过程中,我仿佛一直听见一个千古的回声在召唤着:“回家吧!”——它是大海对一滴水的呼唤!这呼唤令我常常感动不已,如同一个孤独的、找不到家的孩子,突然听到了妈妈的呼唤,突然发现了回家的路……这份刹那间的狂喜愿能与朋友们一起共用:回家!
  希望我和朱慧的翻译,没有妨碍这个召唤的真义。译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朋友不吝赐教。
  陶 稀   1994年5月
  于沪上桃园居

17《到达真爱的旅程》

  我有一个朋友约翰,他住在加拿大,在我第一次要赴印度之前,我们在一个错别会上碰面、18个月後,我从印度回来,他穿着蓝色的牛仔裤,而我穿着橘红色的衣服——是一个道道地地奥修的门徒。
  约翰把我叫到一旁问我一个问题,有一件事深深地困扰着他,他希望我可以帮上忙。我根据在印度的经验和奥修所显示给我的来回答他,当我讲完的时候,约翰瞪了我一眼,然後说:“你刚刚摧毁了我过去所有的信念。”
  那是四年多以前的事,自从那时以後我就再没有见过他。
  编纂这本《到达真爱的旅程》是为约翰所做的。

18《当鞋子合脚时》

  画家米倚信手画出的圆比用圆规画的更完美。
  他的手指不知从哪里自发地带出图形。
  同时,他的意念自由自在,对他正在做的事情无牵无挂。
  不需要工具,他的意念完全地单纯,不知道有障碍。   ,
  就这样,当鞋子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当腰带合适的时候,腹部被忘却了﹔
  当心灵正确的时候,“赞同”与“反对”都被忘却了。
  没有驱使,没有强制,没有需求,没有诱惑,这时候你做什麽事都是自在的,你是个自由的人。
  轻松是对的,有了正确的开端,你就轻松了,一直轻松下去,你就对了。
  轻松的正确方式是忘掉正确的方式,也忘掉那个过程是轻松的。
  
19《春来草自青》

  几年前,朋友借我几本奥修的书,建议我抽空翻翻。我非常随意地看了,却被深深地吸引。当我与学界朋友说起奥修其人其书,几乎无人知晓。我大惑不解这样一位智者,竟然还没进入我们的视野。 hP'4PLK
  以後,我认识了奥修着作版权代理者AIOk先生,他说是许多朋友介绍,要和我合作,向大陆读者介绍奥修。我们签下了部分着作的版权转让合同,这是1993年的冬天。

20《坚定不移》

  第一章
  一位门徒说:我随时都在改变……。自从参加了团体活动之後,我不知道……。我不想讲话、我不想笑……我想要哭……。
  不论发生什麽,都要接受并享受它,不要强迫。如果你想要讲话,就讲话。如果你想要沉默,就沉默──只要随着感觉移动就好。不要以任何方式强迫,甚至连一个片刻都不要强迫,因为一旦你强迫,你就分裂为二──而那会创造出问题,然後你的生命会变成分裂的。
  全人类都几乎已经是精神分裂的,因为我们被教育成要强迫。想要笑的那部分和不允许你笑的那部分变成分开的,然後你就被分裂为二。你创造出胜者和败者,所以冲突产生了。冲突创造出的裂缝会继续变得越来越大。所以问题在於如何弥补裂缝,以及如何不再创造出裂缝。 C8a_Zu
  禅宗有个非常美的格言。他们说:
  坐着,就只是坐着,
  走路,就只是走路……
  最重要的是,别动摇

21《静心与健康》

  献给
  追求身心灵整体健康的现代人
  从事医疗工作的执业人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疗技术、医药、医学的观念和养生的观念也都在进步改变之中。过去有很多在医学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观念现在也都正在被修正。深入医学研究的人渐渐地发现,虽然医药的科学比以前更加发达,但是疾病却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只要你有机会去大医院走一趟,你就会发现那里门庭若市。
  到底为什麽?如果养生的观念正确的话,如果饮食生活都能够合乎“道”,医院的生意会越来越差才对,不是吗?人类到底出了什麽问题?我们的生活到底哪里走偏了?或是医疗科学有什麽人们没有觉察到的漏洞?
  记得我在年轻的时候患了胃病,当时找遍了大大小小的医生,没有一个是真正有效的,後来是我自己透过心理的调整——不要太用头脑走极端——和运动才渐渐改变的
  本书是奥修大师的门徒海涅将他在各个场合的演讲提到跟人们的心灵健康有关的内容汇集而成的一本书。奥修大师以他成道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针针见血地谈到有关人的整个存在各个层面的健康问题,他不仅鞭辟入里地剖析各种问题的症结,他还提出有效的解决之道,不论你是为了追求自己整体性的高度健康,或者你是为了医疗工作上的需要,本书的观念都深具参考价值。
  光是没有疾病并非就是健康,我们要的是一种身心和谐,意识清醒,整个人的存在充满着喜乐气氛的那种高水准的健康,虔诚地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走入那个境界。
  谦达那
  一九九六年六月於台北

22《狂人手记》

  第一节
  永远不要由於恐惧而行动。别担心我的身体,它还好。听我的话,不要听我身听的话。我的身体总是有点奇怪……它注定会是奇怪的。
  一旦你觉醒了,身体就失去了对意识的掌控。一旦你觉醒了,你就不再属於这个世界了。那就是为什麽觉醒之人死去後不会再度出生的原因。他无法被出生,那是不可能的。他无法拥有另一个身体。这就是我最後的身体。
  你们很幸运,能够与这样的一个人在一起。我将不复存在,因为我就是存在。一旦你就是存在,你就无法再被生下来了。重要的是「存在」。「存在」是永恒的。身体会来来去去,「存在」会留下来。身体会被生下来、会死亡;「存在」既不会被生下来也不会死亡。

23《内在的旅程》

  我所爱的人,
  在这个静心营的第一场集会当中,我想要谈论关於一个静心者、一个寻求者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是什麽?一个思考者或是爱人会遵循特定的途径,但是一个寻求者必须走上一个完全不同的旅程。对一个寻求者而言,什麽是旅程上的第一步呢? ~
  对一个寻求者来说身体就是第一步——但是它不曾被赋予注重与思考。不只是在特定的时间,而是几千年以来身体都一直被忽略了。这个忽略有两种。首先,有一些放纵的人他们已经忽略了身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只是吃、喝和穿衣服。他们忽略了身体、误用了它、愚蠢地浪费了它——他们已经毁坏了他们的器具、他们的维拉琴。
  如果一个乐器——例如一个维拉琴——被毁坏了,音乐就无法从中产生。音乐和维拉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音乐是一件事,维拉琴是另一件事,但是没有维拉琴音乐就不可能出现

24《老子道德经》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一个非常独特的经验......奥修。在我这个试图将奥修介绍给你们的当中,请你们稍微忍耐一点。
  奥修是一股蜕变生命的能量,透过它,有千千万万人都可以感觉到,他们可以感觉到奥修的“在”所散发出来的微妙轻风,以及强而有力的暴风。对我而言,读他的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而去听他的晨间演讲那种感觉更是无法形容。
  奥修说:我并不是一个哲学家或神学家,而是一个诗人,或是一个说故事的人。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说故事专家。奥修同时又说:这些话语只是我要去接近你们的一个藉口。我真正要告诉你们的,或是给你们的,无法透过语言来传达,但是它却存在於话语与话语之间的空隙。穿透进入那个空隙,那是真相之所在
  我也要暗示你们……叫你们去观照话语与话语之间的空隙——虽然那些话语本身是真知的宝石。
  我第一次接触到奥修是透过他的书——一本由他的书信所集合起来的书。我读了那本书之後,我就相信说这个人真的知道。在读过很多很深奥、很厚的,并且常常令人陷入混乱的有关心灵和宗教方面的书,再来读奥修的书,觉得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因为他的说理非常清晰,很容易就可以洞见到我们的困难处境。奥修的话语来自他对生命的体验,他是在跟我们分享这个觉知。这整个经验是一种越来越好的成长,我有幸成为它的一部份,心中觉得很感激。奥修是一个很慷慨地去分享、很有爱心的人,他的存在真的是一个稀有的现象。容我再重述一次:它真的是一个稀有的现象。
  当他在说下列的话时:前天晚上,我读到了一则苏菲的故事,我觉得很喜欢它。我在它里面觉得很享受,它的确非常地美,我想将它跟你们分享。是的,即使只是在阅读他的话语,那个爱和分享也可以被感觉到。

25《道之门》

  在心理分析跟哲学的领域里打滚了十几年,我发现只有智性的了解虽然也能有益於身心,但是终究有其潜在的、不能突破的界限,单单靠理智的力量想要超越原有的自我实在很难。
  刚好,在赴美求学期间,我碰到一位经济学老师,阿南德.雪伦(Anand Salam),他是本书作者奥修大师的门徒。我认为雪伦是我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所碰到的所有老师里面最好的一个,他头脑清晰,教学极富启发性,从他那里,我认识了奥修,他使我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当时我跟朋友讲,如果有人要我在我的硕士学位和认识奥修这两件事情上只选择一样,我一定会选择放弃我的学位而认识奥修。
  奥修的着作逾三百本,都是他直接用英文讲道,由门徒所记录下来的。他讲道的范围包括佛陀、耶稣、老子、庄子,也包括禅学和密宗,事实上他无所不包,他在西元一九三一年生於印度,二十一岁的时候成道。
  刚开始看奥修的书,我有一半反对,但是能够接受的另外一半却觉得非常非常好,看完一本书之後,我变得几乎可以全部接受他的思想,另外有一部分,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但是我已经非常信任他,读了他的书,使我深深觉得以前那种无知的骄傲实在是不成熟。
  读了三十本奥修的书之後,我决定将它译成中文,介绍给中文的读者。

26《金色童年》

  你手里的这本书是一个独特的真实故事。
  它是真理的故事。
  从前,在俄勒冈的拉吉奈西布朗(Rajneeshpuram)城--美国处於耶种疯狂的状态--奥修去看他的牙医。
  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同寻常(开悟的人居然也有牙齿)它的独特在於,大师把这看似寻常的活动变成了一个事件,变成了另一个机会,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存在。修补牙齿的工作基本上是常规性的,每次临近结束的时候,奥修都会说几句平静的话,仿佛是在自言自语。戴瓦盖德(Devageet)把它们都记下来了。
  当时载瓦盖德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他略微知道这些话是最初几点火星,有可能点燃一把熊熊的烈火。但大师心里清楚。他看过记录下来的文字,接着那天早晨,他召开了一次会议。
  有四个人参加这次神秘的会议:戴瓦盖德,牙医;戴瓦拉吉(Devaraj),奥修的私人医生;阿淑(Ashu),牙科护士;昧昧克(Vivek),奥修的护理员。

27《存在的语言》

  一九八八年四月,奥修大师在他的每日演说中增加了一项新的项目,那是十三年来,他的门徒第一次有机会在大师的导引下,经验大师所独特发展的静心过程。经过几个礼拜时间,那个静心过程发展为它目前的形式,这本书的内容就包括了那个时期的晚间静心练习。

28《来到成道者的脚下》

  编辑的话
  在这本书中节录出来的师父和门徒之间的文章,是达显日记的一部分。是奥俢和他的门徒面对面、一对一的亲密连结。在每一篇摘录中,奥修的回答直接针对特定的个人、不同的成长,有不同的回答。例如:师父代表什麽?什麽是弟子?点化成门徒是什麽意思?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非常有意义。
  在这里就是要玩得开开心心   .

29《使你静心的故事》

  美国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威廉?詹姆斯--写了一本书,那本书成为心理学和宗教研究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名字叫《宗教经验的种种》(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
  他环绕整个世界旅游,为那本书搜集资料;有很多宗教方面的书被写出来,但是没有一本书能够到达那个高度。威廉?詹姆斯很努力在它上面下功夫,他也来到了印度,他必须如此,如果你在写一本关於宗教的书,那麽,印度是一定要来的。
  他来到了印度,去看一个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圣人,那个圣人没有告诉他名字,事实上,圣人是没有名字的,所以不需要告诉他名字。他去看那个圣人,然後问了一个问题。他读印度的经典,经典里面说地球由八只白色的大象支撑着。 )
  他是一个逻辑学家,所以感到困惑,便问那个圣人:「这看起来很荒谬,那八只大象站在什麽上面,它们如何被支撑着?」
  那个圣人说:「被另外八只更大的白色大象支撑着。」
  威廉?詹姆斯说:「但是那并没有解决问题,那八只较大的白色大象又是站在什麽上面呢?」
  那个圣人笑了,他说:「大象又站在大象上面,然後又站在另外的大象上面,一直推论下去,你可以继续问,而我将回答你同样的问题,直到最底下的。」  }B0[S_mw
  威廉?詹姆斯想,可以再问一次:「那个最底下的被什麽所支撑?」   那个圣人说:「当然,被八只更大的大象所支撑。」

30《奥修瑜珈》

  第一章赤裸的真里
  瑜珈是单纯的科学。
  它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帕坦伽利真的可以说是人类的奇蹟、人类的最上乘。他从不谈论上帝。即使他说过一次,也只是把它当成达到这最终的方法之一;上帝是不存在的。相信上帝只是一种技巧,它让祈祷变得有可能;透过信仰上帝,臣服变得比较可能发生。最重要的是:臣服与祈祷,不是上帝。
  帕坦伽利真是不可思议!他说上帝-信仰上帝,上帝的概念-也是这许多到达真理的技巧之一。Ishwara pranidhan:相信上帝只是途径之一。但是那不是必需品;你也可以选择其它的方式。佛陀并非因信仰上帝而达到那最终的真理。他选择了不同的途径-不需要上帝的途径。
  你经过固定的街道路径来到我家,这些街道不是目的地;他们只是帮助你来到目的地。你也可以从不同的街道来到我家;别人就是经由不同的路而到达的。或许你经过的是绿意盎然的街道;其它的路则并非如此。所以说上帝只是途径之一。记得它的差异:上帝不是目的地,它只是达到目的地的途径之一。 U-DQ?OtmC@
  帕坦伽力从不否定也从不假设。他是绝对科学的。基督徒很难想像佛陀是如何达到最终的真理的,因为他从没信仰上帝。印度教徒也很难想像玛哈维亚是如何达成最後的解放,他从没信仰过神。
  在西方的思想家开始觉察到东方的宗教之前,他们总是把宗教定义在以上帝为中心这样的认知。当他们开始讨论到东方思想时,他们觉察到有一种传统、无神的朝向真理之道,他们是如此的震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31《奥修喜欢的书》

  第一章
  客人、主人、白菊花、白玫瑰……这就是不应该讲话的时候。
  既不是客人,
  也不是主人……
  只有寂静。
  但是寂静会用自己的方式讲话,会唱它自己的喜悦之歌、和平之歌、美与祝福之歌;否则将不会有
  「道德经」,也不会有「山上的讲道」。我认为这些就是真正的诗,虽然它们并不是以诗的方式来编排
  。它们是局外人。它们被拒绝在外。这种事以某方面来看是真的:它们不属於正常的、标准的一方,它
  们是无法度量的;它们已经超越了,因此它们也被漠视。 ts&\JbL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中的一些片断是纯粹的诗,狂人尼采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
  是说」中的一些片断也是。即使尼采只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书,也会对人类有广大、深远
  的贡献,你无法再对任何人有更多的要求,因为查拉图斯特拉已经快被人忘记了。是尼采把他带回来的
  ,尼采让他再度出生、转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将会是未来的圣经。

32《生命、爱与欢笑》

  这是一份邀请,
  一份来自整个宇宙的邀请,
  一份来自整个存在的邀请,
  它带着存在的芬芳、生命的琼浆、爱的欢乐、心的喜悦……
  来吧,来吧!
  花儿在招手,鸟儿在欢唱……
  美妙的旋律近了,近了……
  你只需一下跃入的那一点点勇气。
  跃入那宇宙的盛会、存在的狂欢!
  来吧,来吧!
  让我们唱一首存在之歌,
  跳一曲存在之舞,
  来吧,来吧!
  除了爱与欢笑,
  生命注定别无出路。
  除了舞蹈与歌唱,
  生命注定别无选择。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不,就从现在开始:庆祝!
  庆祝生命、庆祝永恒!
  请好好的领悟这份来自存在的邀请与祝福。

33《女人与婚姻》

  献给
  天下所有追求新知的女性和男性头脑清醒、追求真实生活的人这是本人翻译奥修大师着作的第七本,奥修从来不写书—他的书都是由即席演讲所录下来的。
  本书是奥修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谈到女性及妇女解放所汇集而成的。奥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成道大师,他站在智慧的最高端来谈论妇女解放这个问题。
  笔者深知,刚接触奥修的人常常会不同意他书中部份的看法,因为他的说法是非常革命性的、非常激烈的,是反传统的、单刀直入的,是走在时代最尖端的。读者若以偏激来形容他,或许有些不妥,因为偏激带有谴责的味道,它同时在暗示说他的话语偏离正道,然而笔者深信,奥修之所以讲出那些一针见血的话,乃是出自他的慈悲,他是要唤醒我们深度的昏睡。妇女新知杂志定名为Awakening,也就是在唤醒我们昏睡的意识。
  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常常做出很多类似杀人或自杀的行为,当然,这些毁灭性的行为大部份是在心灵及心理的层面,而不见得是在肉体的层面,事实上,灵、魂、体三个层面是相通的。
  本书的论点,表面上似乎是在解放女性,但其实何尝不也是在解放男性。男、女本来就是互补的,是共存共荣的,任何一方总不能因为压迫对方而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狱吏和囚犯只是一体的两面,奴役者和被奴役的人同样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因此当我们解放了奴隶,我们同时解放了主人,因为主人可以从此不必为看管奴隶而操心。你们或许能够了解,一个在担心他太太或先生有**而变得忧心仲仲的人是多麽痛苦,当他或她不能赋予别人自由,他本身也同样失去了自由。
  读者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奥修大师的智慧,可以跟笔者连络,我的地址是:合北市临沂街三十三巷四号二楼。
  门徒:谦达那 ;

34《奥修的文化大革命》

  奥修的一生就是一个「在烈火中永生」。而其中最壮丽的转折点就是他的美国之旅,他在那里全面展开了他的新阶段——赤裸裸地讲述真理。可以说是掀起了「奥修的文化大革命」,对文明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了赤裸裸的猛烈的抨击。而且切中要害,针针见血,所以会导致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政治力量(美国雷根**)对他下毒。
  不过这一切无非是一个变中毒为净化、化魔难为祝福的序曲(参见《无念-永生之花(有关佛陀附体於奥修)》。奥修和他的门徒通过这场火的试炼,都到达了更高的境界。并且那把革命之火一直烧到奥修离开身体之后,永远不会熄灭,因为这个革命之火正是真正的奥修,也是每个人的内在本性,奥修的身体会死去,而这个革命之火是永恒不灭的,它就是禅的风,禅的火。
  也许有人会说,像奥修这样关心灵性的人其实没有必要介入政治。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人内在精神的枷锁和外在社会的枷锁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H*EN199
  2005年4月27日 杭州

35《没有水,没有月亮》

  「……禅从不给予你任何承诺,它只是给予你此时此地。」
  这本书是珍贵的,它是宝藏,它会成为你与开悟大师奥修间的一场对话,它会成为一个极其罕见的现象——一场聚会,一种与存在的分享。
  奥修以他的慈悲,让禅所具有的全部美妙与神秘将其自身的精髓,显露无遗。在《没有水,没有月亮》中,你将会为那种荒诞与幽默,难以预料与大吃一惊而感到喜悦,贯穿全部的皆是禅的电击、禅的碰撞和快活的笑,而这些都来自令你自己对真正的你的一瞥的震颤中。奥修在这字里行间,倾注了他对生命、爱、死亡、静心和开悟的独到洞察与明智;在这面沉静的镜子前,你开始看见你自己。
  这些基於十个关於禅的故事的讲演,将会成为你对自己生命深入理解的石阶,因为它们都是关於你,它们是讲给你听的,它们就是你!你就是那宝藏,隐藏在自己心里的宝藏。
  「静心(Meditation)正睁着眼睛,静心正是看
  这本书是珍贵的,它是宝藏,它是存在给你的礼物,召唤着你回家。

36《沙的智慧》

  献给
  追求智慧,而不是堆积知识的人
  这是本人翻译奥修大师着作的第十一本。
  这一本是苏菲宗派的。苏菲跟禅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一个跟生命核心有联系的传统。禅以公案或失来呈现真理,苏菲则以故事来揭露真理,它们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本书里面,奥修大师除了解释苏菲的故事之外,他还回答了很多门徒的问题。故事和问题的回答对吾人具有同样的启发性。奥修的睿智以及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
  喜爱奥修的读者,请你继续品尝,但是在奥修的每一本书当中,你都将会发现不同的启示。真理是那麽的浩瀚,智慧是那麽无穷尽,我们跟道的关系随着智慧的成长而变的日益亲近。希望本书在这个方向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你能够在生活的体验当中及静心的提升当中渐渐进入那「永恒的神性」。
  谦达那
  一九九一年五月於台北

37《死亡的幻象》

  献给
  想要了解死亡奥秘的人
  对死亡还存有恐惧心理的人
  传统上我们总是认为死亡是一个悲剧,是一件悲伤的事。是一个避讳,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强调生命,甚至执着於生命。而排斥死亡。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心态。试问如果我们只歌颂白天,而不让夜晚也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那麽我们的生活不是会严重地失去平衡吗?
  宇宙的运行需要靠正反两极的交互动作运作,只有正极而没有负极是违反宇宙法则的。如果生命是正极,那麽死亡就是负极,它们两者必须合作无间,人生的进行才会顺利,才会平衡。如果你庆祝生命,那麽你也要庆祝死亡,因为生是死的开始,它们是绵绵不断的、无始无终的永恒生命长串里的两个极小点。永恒的生命包含生命,也包含死亡。
  在本书里面奥修大师以他成道的智慧将他所洞察到的死亡真相表露出来,让我们对死亡有一个新的,正确的了解。我们常常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我相信了解死亡在生命中的地位对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爱和静心--都跟死亡有关。我们能够忽视这个人生重要的课题吗?
  如果能够藉着了解死亡而免除对它不必要的恐惧,那麽一个人将会变得更有勇气,使生命力的开展得以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死亡是在孕育生命。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启发出更多的生命力。
  谦达那

37《金色的风》

金色的风,达显日记 到1980.7.30的奥修演讲
本书是未曾出版,尚未编辑的录音带之手抄本,现整理完毕,提供参考。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3 14:16 , Processed in 2.062582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