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不完美却能够触动心弦(转)

[复制链接]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灰金v1_01绿金v1_01绿铜v3_01灰铜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l8099 于 2013-9-22 13:17 编辑

    “以后你就知道,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这是我看完《致青春》后脑子里蹦出的《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说的一句话,我第一时间想到它,觉得如此契合。
    一直很希冀我所看过的那些绝佳的小说搬上银幕,让真实的人演绎我仅能靠文字一遍遍幻想的场景或是故事,如《致青春》,如《何以》,如《那些我们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正是我为什么期待赵薇导出的这部戏的来由。那些作者在给我们倒尽苦水,写透悲伤的甜蜜时,又给我们一个圆满或看似圆满的结局,用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温暖,如充过电一般再次饱满地回到这个日益消耗我们的世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电影版的《致青春》少了这样一股力量,尽管它在其他方面竭力想做到靠近小说却又不尽相同,却并不太成功。
    在宣传影片时,赵薇曾说对“林静”的形象有很大的改动与新的诠释,我一直很期待电影给我的回答。或许正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爱的那个林静哪里去了?那个温文尔雅,从小包含小飞龙,一度试图离开却终是一往情深,懂得抓住时机不再放开心中所爱的男子,他哪里去了?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在别人深刻近乎疯狂的爱里,寻求解脱而不得法的卑懦的人。他的骄傲哪里去了?他的睿智哪里去了?他一往情深的坚定又哪里去了?我一度猜想,是否是导演和编剧偏爱“陈孝正”些?或是一味地追求剧情的不同与“新诠释”?所以那个原本不愿意将就地爱的男子成了如此孱弱的灵魂,全然颠覆。不得不说这是我心中认为最大的硬伤。
    之所以说是“最大”,自然是因为名目众多。友人在电影火热上映时慕名去看了,回来却颇为失望地对我说不知道拍的是什么,想表达的又是什么。是的,这就是我认为的另一大硬伤,正是我所想说的。倘若是没有看过小说版《致青春》的人,电影版的许多地方很难看得完全、看得透彻。它删了许多铺垫,删了许多细枝末节,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大框架后,还有拿大刀砍上几段才罢休。如此难免看得支离破碎、不着头脑,也不怪乎有许多人大呼失望。
    当然,影片能轻松上五亿票房,除了赵导处女作的噱头及大力宣传之外,电影本身也不乏可取之处。感触最深的还是郑微唱李克勤《红日》那场戏,“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曲折离奇,命运总是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伴随着郑微欢悦的脚步,讲堂里学生的欢呼喝彩,那般吵吵闹闹的气氛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就好像是每个人的青春,每个人的记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切所谓的痛与苦难,总能一笑而过。不得不说,这是整部影片最触人温暖的一段。
    时光流逝,人总会变成当初自己憎恶的模样。就像郑微后来的一丝不苟,陈孝正后来抽烟与不顾脏乱,就像剧中其他人一样,这是青春的悲哀,还是不再青春的悲哀?那束满天星从开始送到最后,爱是甘为配角还是不愿将就?在我们不满意且带着审视去看《致青春》的时候,总还是有些,依旧触动你以为不再柔软的心弦。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4 09:04 , Processed in 0.763438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