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画笔下的四合院风情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0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谢小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合院,听着就亲切。

小时候,我家住的就是四合院。天还蒙蒙亮,刷牙、打水、生火、煮炊,各种悦耳和不悦耳的杂声,同一个时刻,此消彼长地响了起来。紧接着,食物的香气,油烟的味儿,从厨房钻了出来,四处蔓延,有调皮的娃儿溜进厨房,伸手从盘子里捉一点吃食,妈妈斥骂着做势去打。因为是好几户人家杂居,难免有磕磕碰碰、口角纷争。但凡遇上了事儿,最热心帮忙的,也是隔壁家的李大妈、赵大哥们。平日里,你借个小葱,她要个线卷,更是经常。
这样的记忆,很多人都拥有。不过,四合院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大家未必能形容周全。

有本书,叫《四合院里的小时候》,里面说道:“四合院,顾名思义,‘四’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就是合拢、围合,‘院’就是庭院。四个方向的房屋把一个庭院围合在中间。”这个解释,是不是又简单又清楚?该书作者谢小振是一位景观建筑师、插画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遍布大江南北,尤以北京最为典型。因此,《四合院里的小时候》就扣着“北京四合院”来讲解。作为图文并茂的通识普及读物,并不求深入,而是在轮廓描摹中尽量说明白,就达到目的了。

全书文字内容不多,作者以简单浅显的语言,简介四合院的建筑特征。先从四合院的概况开始讲起,然后说明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及其院落构造,接着是各部分的构造(大门、影壁、垂花门、游廊、耳房、庭院、厢房、后罩房等),再接着介绍涉及的一些艺术形式(门簪、石狮子、墙雕等),最后三言两语闲叙四合院的日常生活。家长住着正房,两厢住着小辈,其他房间作其他用途或给仆佣居住,垂花门可以把全院分成前后两院,隔绝外人进入后院。四合院的这种格局,讲究秩序,特别适合家族群居,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密切配合。

这部作品最好之处,在于它的配图。多幅全彩手绘大图,全部出自谢小振之手。

谢小振的画风融汇中西,他曾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的蕾切尔·卡森的著作《万物皆奇迹》作插图,海螺、昆虫、鸟类、狐狸、松鼠……全书百余幅手绘,各种小生物惟妙惟肖,不一而足,尽显欧洲的博物学传统。《万物皆奇迹》追求生动细微,《四合院的小时候》则更具中国味,用笔以传统的大写意为主,色泽多见中国红或大片的绿、灰,整体画面以意境取胜。

标题点明“小时候”,大部分人物是小孩儿,举着冰糖葫芦的、等着烤红薯的、仰头抓夏蝉的、乖巧蹲坐门前台阶的、疯跑着放风筝的、三三两两围着斗蛐蛐的、成群拉帮堆雪人的……看不清他们的五官,然而眉眼无一不带笑,周身无一不惬意。他们戴着围巾儿、穿着花褂儿、梳着小辫儿,大人们穿着长袍,脚边蹲着大狸花猫,头上顶着老石榴树,树荫下摆一副棋盘,可不正是小时候的好风景吗?

很多作家都写过四合院。靳麟的《四合院》与本书异曲同工,也是着力讲述构造建设;老舍先生一辈子都在写北平,《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哪一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四合院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之外,林海音还写过很多风土散文,她编的北京三宗宝:“城墙·天桥·四合院儿;骆驼祥子满街跑!”就是她对北京的重要印象。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人居逐渐由大家族分化成各个小家庭,四合院儿也逐渐被高楼取代。旧房改造、拆迁、城市规划,都是难免的。现如今,京城的地寸土寸金,想想从前的日子,有点恍然如梦。因此,读《四合院的小时候》,滋味有点复杂。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07:25 , Processed in 3.17246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