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白虎通义》作者:(汉)班固【EXE】【国庆制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傲雪凌霜    时间: 2010-8-31 12:28
标题: 《白虎通义》作者:(汉)班固【EXE】【国庆制作】
【E书标题】:《白虎通义》
【原文作者】:班固
【E书制作】:国庆
【E书格式】:EXE
【E书大小】:576KB
【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 32~92)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内容简介】:
    〖白虎通义〗 汉 班固著。《白虎通义》,书名,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东汉建初四年(79),章帝召集诸儒于洛阳北宫的白虎观,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论《五经》同异,史称“白虎观会议”。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章帝亲临裁决其经义奏议,命班固整理会议记录,遂编成《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或省称《白虎通》,今本十卷。 《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清代陈立写有《白虎通义疏证》。
  《白虎通义》是今文经学的集大成之作,它继承了《春秋繁露》“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并加以发挥,把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紧密结合起来,将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提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完成了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国教化进程。班固本是经古文学家,但《白虎通义》关于经学基本概念的诠释,据考证都属于两汉之际经今文学的标准定义。这一方面表明东汉初经今文学派的无能,竟至推举不出本派学者整理本派信奉的经典定义,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君主干预下的经古文学派的堕落,如周予同讥贾逵所指出的,“用图谶附会《左氏》,谄媚时主,颇浅鄙”。但就中国经学史而言,它却属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著作,属于董仲舒、公孙弘以来经今文学的总结。   
  此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六卷,不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题汉章帝撰,至《新唐书·艺文志》始谓班固等撰。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谓十卷。陈谓原书分四十四门,而《玉海》则谓原书四十三篇。据清四库馆臣考证,书名当作《白虎通义》,简数当为四十四。清代学者对此书多有校勘,首出的是乾隆间庄葆琛本,稍后有卢文弨汲取众校所长的抱经堂校本,而以道光间陈立的《白虎通疏证》较完善。  




欢迎光临 (http://admin.zazw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