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人影婆娑的青花帝国 [打印本页]

作者: cooldaddy    时间: 2019-1-14 11:00
标题: 人影婆娑的青花帝国
《青花帝国》 江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虽说写陶瓷的书里,前有阎崇年讲宫廷与御窑关系的《御窑千年》,后有涂睿明在碎瓷片中寻觅瓷器史的《捡来的瓷器史》,但江子的《青花帝国》却仍能在两者间独辟蹊径:他写人,写那些在人影婆娑的青花帝国里值得我们去等的人。

江子的文字像一束一束的聚光灯,照映在一个又一个为推动中华瓷器繁荣发展而努力的历史人物身上。不论是帝王、臣子,还是工匠、画师,又或在窑口里从事辛苦劳作的杂役, 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青花世界里,他们才是最美的风景!

本书以“工匠:童宾之死”开篇,随着江子的笔,读者的视线转向了景德镇。古时的景德镇叫昌南镇,有昌江之南的意思。而China,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昌南”的音译。怪不得阎崇年说,将洁白剔透的瓷器与中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是件多么令国人自豪的事!童宾是陶瓷业大名鼎鼎的“窑神”,今天的景德镇市古窑民俗博览园广场上,还有他的铜像。关于他是如何成为窑神的?江子在书里为我们写下了童宾的感人事迹。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景德镇御窑收到了一个紧急订单,要一只大龙缸,下单的客户正是皇上本人。童宾其实就是窑口里的一个把桩(领班),苦恼于在技术上一直找不到解决方案。万般无奈之下,某天夜里,童宾跳进了烧瓷的火海,以身殉职。他的死彻底打乱了烧制的程序,人们毫无章法地烧出了大缸,谁知成品竟然完美无瑕。童宾用生命挽救了工友们。从此,他便成了景德镇制瓷工匠敬业精神的象征。

由童宾的故事,引出了青花帝国里的其他重要人物。若说景德镇为何称御窑,我们就得来说说书中“皇帝的花朵”里所讲的宋真宗赵恒。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三十岁继位,在位二十五年,五十五岁因病而死。景德镇被赐名的那年,正逢赵恒改年号“景德”。昌南成为御窑在先,赐名在后,这充分说明赵恒对景德镇出品的瓷器的喜爱。

不过,大爱陶瓷的帝王可不止赵恒一个。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白瓷,也展示出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气质。爱斗蟋蟀的明宣宗朱瞻基不是也提供了不少青花瓷罐的样本吗?甚至连远在欧洲的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也是狂热的中国瓷器迷!

到了乾隆时期,多种釉彩与珐琅彩已加诸瓷器之上。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景德镇,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上,都已达到了陶瓷业的巅峰状态。帝王有帝王的宝藏,百姓有百姓的瓷器。陶瓷制品就这样走进了中华大地的千家万户。

如今的青花瓷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诗也是史,是哲学也是艺术。每当手握青花瓷的茶盏,眼前便浮现出那个人影婆娑的青花帝国……







欢迎光临 (http://admin.zazw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